防騙視伏增警示功能 需用戶授權讀取來電
【明報專訊】本港去年錄得逾3.4萬宗科技罪案,損失金額超過50億元,分別按年增加近五成及逾七成。警方推出「防騙視伏App」至今一年,今日起推出升級版並新增3項功能,包括收到可疑來電或瀏覽可疑網站時,會自動辨識和彈出警示,以及增設公眾舉報平台。警方稱新功能更直接地警示市民,相信可吸引市民使用和提高防騙成效。
偵測可疑網 需讀取瀏覽紀錄
其中兩項新增功能「可疑來電警示」和「可疑網站偵測」,需用戶開啟手機權限,授權讀取所接收到的來電和網頁瀏覽紀錄。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督察鄧國軒稱,應用程式的設計保障用戶私隱,不會儲存相關紀錄。該科署理高級警司陳純青說,以往市民下載程式後,需額外操作方能測試可疑電話號碼、網址等,現在可直接和自動檢測,有信心升級版能更直接地幫助市民。
增舉報功能需登記號碼 警稱防濫用
至於「公眾舉報平台」功能,則需用戶先以電話號碼登記。鄧國軒解釋,此舉是為確保舉報質素及防止濫用,期望舉報功能可與市民合作打擊騙案,增強資料庫內容。他亦提及會以自動化和人工混合模式處理舉報,先由有人工智能元素的系統分析,再經人員雙重核實才會錄入資料庫,確保準確。
經營網店的譚小姐(化名)上月在WhatsApp收到騙徒K先生「白撞」信息,其後被游說在假網購平台開戶售賣貨品,她先後向K支付500元入會費及5000元上架按金,惟發現仍未能將貨品上架,K遂要求她「完成任務」,推銷產品。譚完成後欲提取約百多美元佣金,K再要求支付1萬美元手續費,令她生疑。
譚最後在家人建議下使用「防騙視伏器」搜尋該「購物平台」網址,即見網址與詐騙舉報有關,始知受騙報警。她說,曾以為容易識破騙子,但經歷後驚覺騙款藉口「好好」,入會費和上架按金的名目合理,令她信以為真。
「防騙視伏App」去年2月推出,警方稱已錄逾23萬次下載量;搜尋器「防騙視伏器」則錄逾238萬次搜尋量,17%搜尋結果與詐騙或網絡安全風險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