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短答題
【明報專訊】■題目一
空氣污染
資料A:本港空氣污染(圖A)
●題目
解釋資料A中圖表反映的現象。(4分)
●拆題錦囊
˙ 關鍵詞為「解釋」及「現象」。即題目中的資料數據,已能反映一項現象,同學需引用數據內容加以解釋。要解釋現象,同學可分析資料數據的突出之處及變化,歸納並概括結論
●小貼士
如何快速掌握數據反映的現象?
1. 留意圖表的標題
如資料A的標題是「本港可吸入懸浮粒子(PM10)年均濃度」,同學可得知數據顯示本港空氣質素的歷年變化
2. 留意圖表的註解
不少圖表設註解。註解可幫助同學快速了解圖表數據隱含的現象。如資料A的註解是世界衛生組織建議PM10的水平,同學可從中得知數據中本港PM10平均濃度超出世衛建議水平,即數據主要反映空氣污染嚴重這一現象
●參考答案
從資料A可見本港空氣污染嚴重的現象。根據資料A,由2017至2022年本港PM10平均濃度均超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最終指標水平15微克/立方米,當中最嚴重的是2017年,PM10平均濃度達35微克/立方米,較世衛建議高出20微克/立方米。即使2018年起本港空氣污染程度放緩,2020年PM10平均濃度下跌至27微克/立方米,惟整體而言5年間PM10平均濃度均較世衛建議高8至20微克/立方米,可見香港空氣污染嚴重。
■題目二
可吸入懸浮粒子排放
資料A:(圖B)
●題目
根據資料A,描述可吸入懸浮粒子排放量的變化。(3分)
˙ 題目數據多,同學快速整理時,可先以熒光筆標示總數,留意其變化並運算差異,再從表格中標示最突出的數據(水上運輸),再作變化比較。
●參考答案
根據資料A,2019至2021年本港可吸入懸浮粒子總排放量呈下降趨勢,由3480公噸減至2820公噸,減幅近19%。當中,水上運輸為最主要排放來源,排放量由2019年的990公噸減至2021年的720公噸,減幅達27%。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學公民 第08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