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園:考古是什麼?
【明報專訊】國學大師王國維在《國學叢刊序》中提到「今之君子,非一切蔑古,即一切尚古。蔑古者,出於科學上之見地,而不知有史學。尚古者,出於史學之見地,而不知有科學」,意指今人要不是蔑視古時的一切,就是崇尚古時的所有,各走極端。只重視科學、不留意史學會流於「蔑古」;但只聚焦史學而輕視科學的人,又變成「尚古」,要平衡,兩者不可偏廢。四川三星堆的文物出土過程,有科學理論實踐,兼備史學的推論與佐證。就讓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助理研究員王聖雨博士分享考古二三事,認識「古」是如何考、為什麼要考。
■展覽介紹
「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
展覽展出四川三星堆遺址的考古新發現,當中有120件距今2600至4500年的青銅器、玉器、金器、陶器等文物,不少為2020至2022年三星堆的最新發掘成果。重點展品有面罩、大面具、神獸等。
展期:即日至2024年1月8日
地點: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廳8
■知多點
三星堆
三星堆遺址在考古界極為矚目,被評為20世紀偉大考古發現之一。遺址於1920年代由農民意外發現,及至1980年代工人挖土時意外挖出兩個大型的祭祀坑,內藏大量文物,大型考古挖掘工作由此展開,至今仍在繼續,至2021年又發現多6個祭祀坑。坑內文物除有助現代人了解古代的工藝技術,也證明了「古蜀文明」並非傳說。
◆什麼是考古學?
王聖雨表示,概略而言,考古學就是通過研究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東西,了解時人的生活、社會發展等,「就像我們現在的生活,如果把用過的物件留下,在一二千年後有人挖出來,可從中了解及推斷我們的生活模式」。研讀考古學,要讀史料(如文獻記載),也得學習研究及挖掘古物的方法等。
◆考古二三事之史學篇
1.1.蜀道再難 仍有路行
四川省又稱「蜀」,省內的地方稱「蜀地」,古代連接蜀地與其他地方的道路為之「蜀道」。當時道路狹窄險要,交通極不方便,唐代詩人李白名作〈蜀道難〉便寫「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攀登蜀道比登天還難。李白說蜀道難行,是否代表那兒就沒有文化交流?我們其實可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得到答案:部分文物製作時混合了其他的工藝技術,文化交流的證據藏於其中。「三星堆出土的文物告訴我們,即使是在交通不便的西南地區,與其他地方也是有文化交流的。」王聖雨解釋。
1.2.傳說的國度真的存在?
除了四川,古代另有國家「蜀」。古蜀國是「傳說中的國家」,出現於先秦,〈蜀道難〉「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當中的「蠶叢」及「魚鳧」,即神話中蜀人的祖先與君主。古蜀國究竟存在嗎?蠶叢又是否真有其人?王聖雨表示,從三星堆文物中得知,西南地區自有一套工藝文化、祭祀方法等,已可證明古蜀文明真實存在。傳說中的開國君主蠶叢是養蠶專家,其眼睛向外凸出,在三星堆遺址中,就挖出一個眼睛外凸的面具。
1.3.靠「古」知古
千年前的古物,沒有「說明書」或「開箱文」供參考,活於千年後的我們,實難單憑器物造型就得知它們的用途與用法。要了解古代文明與古人生活,王聖雨說方法有一個:「就是看書、看文獻記載」。她學習考古時,曾參與一個漢代文物挖掘項目,當時她需閱讀《史記》、《漢書》、《後漢書》、《淮南子》等,從中理解及探究時人的生活模式、日常服飾等相關資訊。她說有文字記錄以後,歷史就有了文字記載,後人可從這些記載獲得資訊,「例如商代以後的甲骨文、金文等,在之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經史學家研究,(他們)也有文章留下,(研究文物者)便會從中了解時人的生活狀態」。
◆考古二三事之科學篇
2.1.二重證據法
既說是「古」,文字、文物記載如今已難以對證,但難證不等於「死無對證」。王國維提出考古界如今也常用以實踐的理論「二重證據法」,意思是將史學、書籍記載的內容,與挖掘出的文物對照,判斷兩者的琣X程度,再透過兩者「互證」來推論文物的時期、用途等,王聖雨指考古研究學者能按此原則,判斷出與史料描述明顯琣X的文物來源。
2.2.類型學
王聖雨表示,研讀考古學會學到類型學及地層學,前者指將文物根據工藝技術、類型用途的相似程度排序,根據類型區分它們,「就像現在的iPhone4、iPhone6、iPhone8 、iPhone14等,將之保留隨我們埋葬後,如果不是火葬,後人挖墓找到這些(不同型號的智能電話),可將這些不同代(但屬同一類型) 的電話根據時期、特徵排列」。
按類型區分文物,方便現代人理解文物的特點、風格及所代表的文化。不過,有些時候文物不一定容易區分,這時就需依靠科技,王聖雨以三星堆的出土發現為例,指出考古人員發現不少器物都是先被打碎、破壞後再埋於祭祀坑中,「不同祭祀坑中的碎片也可能互有關連,最終要通過電腦拼砌、比對才能確定物件的原型」。如現時三星堆遺址中體積最大的青銅神獸,其碎片分佈於不同的祭祀坑,經電腦模擬拼砌及比對,方砌出神獸原型,「(青銅神獸造型)雖然看上去很奇特,也不太合理——一個人站立在動物的頭上,但原型的確如此」。
2.3.地層學
年代愈久遠的物件,埋得愈深,故此考古學家需學習「地層學」,根據地層的深淺、土質、土色等判斷地下可能藏有哪些時代的文物。考古學家會用到一個重要的工具「洛陽鏟」,它呈半圓柱形,可用它鏟出不同深度的泥土,學者再按土質等判斷該範圍是否有文物(如古代墓葬處)存在。
王聖雨表示:「資深的考古學家有豐富經驗,憑經驗就能通過觀察泥土的模樣來判斷。」考古學中亦有「考古調查」,當考古學家不確定是否有具價值的文物存在於某些區域,就會根據基礎判斷,在不同地域調查。不過,有時候不少考古發現如三星堆遺址是經意外獲得,並非由學者發現。
文:鄭惠霞
圖:黃志東、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7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