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承認學生會因「長期臨政」 教大校長:組閣參選可復辦

[2023.02.10] 發表
教大昨舉行新春傳媒聚會,有柬埔寨的合作伙伴分享。席間教大校長張仁良(左四)提到去年不承認學生會的原因,是長期臨政欠代表性。左起為教大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副院長(國際交流)林質彬、副校長(研究與發展)陳智軒、柬埔寨教育部高教司長Mak Ngoy等。(鄧佾文攝)

【明報專訊】近年多間資助大學的學生會被校方「割席」。教大學生會去年初遭收回會址、不被承認,校長張仁良昨解釋做法,稱他不滿該會長期以臨時行政委員會(臨政)形式運作,又指有臨政成員隨意找朋友便續任下屆臨政,認為欠缺代表性,斥「Something must be wrong(必定有問題)」。他稱,將來當學生能組成內閣、參選,就可恢復學生會。教大前學生會長楊逸銘表示,會章准學生會以臨政形式運作,批評校方與過往的臨政欠缺溝通,促校方盡快恢復學生會地位。

指沒幹事當選 會章容許臨政

前會長:問題在校長沒溝通

教大去年1月宣布不再承認學生會地位,停止代收會費及沒收會址等。張仁良昨在傳媒聚會提到,他不滿學生會近5年長期以臨政形式運作、欠代表性,「其實鶦Z友連閣都不用組,舊的臨政會長找幾個friend來,做第二個臨政,即連選舉都沒有……你有冇搞錯?Something must be wrong(必定有問題)!」

教大前學生會長楊逸銘昨回覆稱,會章訂明幹事會未能當選時,學生會可以臨政形式運作,他不接受張仁良昨日說法,批評他將問題推到學生上,「如果他覺得5年存在問題,他也沒提出問題。如果Something is wrong(有問題)的話,問題就是他沒有跟我們說」。他希望校方盡快恢復學生會地位,並就學生會事務諮詢廣泛學生意見。

另外,教資會早前公布教大上學年教員離職率達6.6%。被問離職者有多少移民,張仁良稱沒數據,離任的人包括轉他校升遷、離港。張仁良1980年代留學法國,他稱外國生活是學習過程,但當時即使有機會留在法國,也選擇回港,「走不走是很個人的選擇」。

張仁良又稱今學年開學後,中小學教師團隊仍缺人,學生人口縮減是事實,教大的師訓學生名額連續3個學年會縮減約10%,但相信市場對教師仍有需求。至於教育局推出《教師專業操守指引》,規範教師應做和不應做的事,被問指引是否要教師做「聖人」,張認為現時《港區國安法》作為法律一部分,教師應教導學生從小了解,「是否叫老師做聖人?我都不太明什麼是聖人」。

張仁良:卸任後留港貢獻

回顧出任校長10年,張仁良稱有幸見證教育學院正名為教育大學,被問經歷反修例事件、國安法生效、新冠疫情等有何難忘時刻及如何自評應對做法,他指任內遇上「外圍事件」,獲不尋常的經驗,亦是學習機會,惟不希望以開心或不開心形容,「強烈覺得我並非一個校長單獨的面對這些外圍事件,雖然控制不到,但團隊緊密合作」。

現任首席副校長李子建9月新學年起接替張仁良出任教大校長。被問卸任後去向,張笑稱數年前已屆60歲,將來盼以不同身分留港貢獻社會,不局限於教育界。

更多教育
劉智鵬倡中史列高中必修 教聯黃錦良:前線反映非合適時候
【明報專訊】身兼教聯會長的立法會議員劉智鵬提出「中國歷史列為高中必修科目」無約束力議案,排期至下周三(15日)立會討論。教聯會主席黃錦良昨出... 詳情
【明報專訊】嶺南大學服務研習處昨與菲律賓10間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為期兩年,旨在為學術界、社會企業創新者和小企業家建協作平台,加快推動亞洲在... 詳情
閱讀篇章:自身經歷 引起共鳴
【明報專訊】我們對逛花市、買年花都不陌生,這甚至是廣大市民春節的集體回憶。 黎翠華的〈生生不息〉取材自生活中真實的情境, 作者從... 詳情
閱讀篇章:〈生生不息〉——黎翠華
【明報專訊】(1)冬日漸寒,日照漸弱,人們似乎越來越提不起勁。總是在這時候,店家開始精心佈置櫥窗,建築物掛起輝煌的燈飾,各種應節食品相繼出現... 詳情
閱讀篇章參考答案
【明報專訊】1. (見圖1) 2. B 3. 行動(1分) 說明:(見圖2) 4. •小時候,作者覺得開心興奮,因為...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3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