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摘即食水耕系統 港企擬阿聯酋發展解「耕難」
【明報專訊】有港人看中中東商機。沙漠佔阿聯酋國土大部分面積,降雨量少令當地農產品依賴外來輸入,有本港農業科技初創企業有意在今年內到當地發展,將港產的「智能室內水耕種植系統」帶到當地,讓當地人一年四季均可品嘗「即摘即食」新鮮羽衣甘藍、火箭菜、意大利歐芹的滋味,同時為當地提供減碳方案。「水耕細作 Farmacy HK」聯合創辦人麥嘉晉接受訪問時透露,正探索於當地兩至三個城市發展業務,現正與兩個機構洽商中,除了將本港常食用的西餐蔬菜帶到當地,亦會研究種植當地特色香料的技術。
籲政府為具代表性企業在外爭投資
特首李家超聯同代表團訪問中東多國,在創科等多個領域發掘機遇。麥嘉晉稱,以往本港政府多以公開公平政策支援企業發展,「沒袒護某一特定產業」。他說,在海外不少國家級領導人與企業合作一同推銷(pitching),令本港企業在外尋找發展機遇時面對較大競爭。他建議港府日後可在預防好利益衝突後,為香港具代表性的企業在外爭取支持及投資,更進取地樹立國際形象。
麥有份創辦的「水耕細作」2017年底成立,其後花兩至三年研究種植技術及數據,以確保所種蔬菜的營養價值、產量及味道。麥團隊的水耕種植系統,每部佔地小於兩平方米、多層設計,由物聯網控制自動調節逾百種蔬菜所需的光度、二氧化碳濃度、水的酸鹼度、空氣濕度等,保持蔬菜產量穩定、新鮮及具營養價值。
阿國農產靠入口 欲引農業技術
麥嘉晉表示,傳統水耕種植一般是在工廠大廈等地,以集中及大批生產控制質量,但需佔用廠房,由收割到食用相隔多時,亦會令營養流失;其水耕系統可靈活設於城市不同角落,例如商場、酒店、食肆、超級市場等,做到「即摘即食」,保留蔬菜最大營養價值。
不少港人對中東國家感陌生,遑論到當地發展。麥卻說,其團隊在早期決定發展農業科技時,已經定阿聯酋為其一目標地點。他解釋,除看中當地因氣候緣故、農產品依賴外來輸入,令其技術有商機,同時當地亦積極引入不同國家的農業技術,在發展上資金充裕。
取代輸入蔬菜省用電助減碳
阿聯酋近年亦重視可持續發展,第28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今年底於迪拜舉行,水耕技術亦可為當地提供減碳方案,亦促成合作機遇。麥舉例,水耕系統可取代輸入蔬菜,有助減少長期運輸造成的碳排放,即摘即食可節省冷藏系統所需能源,同時可減少食材浪費。
明報記者 鄭律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