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設施擬引內地核電 料長遠供港1/3用量
【明報專訊】發展局昨日公布將軍澳第132區對出海域造地建議,並擬以填海和削坡方式提供約25公頃土地,以容納6個公共設施,包括具重要策略性的電力設施,以提升香港通過區域合作輸入零碳能源的能力。了解計劃的消息人士表示,上述電力設施是可承接內地核電廠的相關機組設施,料核電長遠可供應全港三分之一電力,以減低電費加幅和打破兩電壟斷情况。發展局表示,上述電力設施可用於引入內地核電及可再生能源,如風力及太陽能發電,若能供應核電,其燃料費較目前的煤更穩定。
132區容6公共設施
環境及生態局發言人表示,若要在2050年前達至碳中和的總體目標,首要改變本港發電燃料組合,逐步增加使用零碳能源電力,並探索各種方案,包括核電和可再生能源(例如風能及太陽能)。當局已與國家能源局展開討論,研究就鄰近香港的零碳能源項目的可能合作方向。
發展局稱,6個公共設施包括兩個目前位於第137區的公眾填料轉運設施及混凝土配料廠,另興建4個具地域要求的公共設施,包括具重要策略性的電力設施、建築廢料處理設施、廢物轉運站及海上垃圾收集站。
發展局發言人說,考慮當區居民意見後,132區的最新方案與將軍澳最近的住宅維景灣畔有約1公里的緩衝距離,較原方案增200米,新方案同時容許公共設施的車輛可直接通往將藍隧道,令往返九龍的車不會進入區內現有道路,減低滋擾。整個項目於2025年展開工程,2028年完成填海工程。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伍漢林批評,局方未就引入「零碳能源」的內容作諮詢,剝奪公眾知情權和表達意見的機會。他認為本港尚有其他電力供應選項,如太陽發電及離岸風力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