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中文:古代官邸
【明報專訊】今日香港,高官官邸都是位處港九富有社區的大宅。在中國,古代已設有官邸:畢竟官員不在本籍地方任職,在外省有住宅提供比較方便,只是不一定這麼寧靜豪華。
■時事例子
國安公署5億購豪宅 學者料作官邸
中央駐港維護國家安全公署(國安公署)10月時以5.08億元購入九龍半山龍駒道緹山別墅,國安公署及政府當局未公布相關物業用途。成交價除創項目新高,亦為2013年《一手住宅銷售條例》生效後,九龍區一手屋苑式洋房新高。資料顯示,物業實用面積7171平方呎,採5房5套間隔,另設691呎平台、5014呎花園、1306呎天台及3個車位。
政府發言人回覆《明報》查詢表示,《港區國安法》第51條訂明,國安公署的經費由中央財政保障。立法會議員、保安局前局長黎棟國亦稱國安公署經費不涉特區公帑。2021年4月,政府宣布批出大角嘴海帆道一幅面積約1.15萬平方米的政府用地,予國安公署設立永久辦公室及附屬設施,並表示公署將依據《港區國安法》及相關香港適用法規,推展建築工程並承擔所需費用。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認為,內地部門入市並非「炒樓」,外國領事館亦經常在港入市,國安公署是次購入豪宅,料作為該署高官官邸或內地官員來港時的住處及工作場所。
資料來源:綜合《明報》報道
//府衙一體/
古代中國,有些官邸跟衙門相連。例如前九龍寨城衙門,進門後左右的「耳房」(側邊的房間)供衛兵駐留,中間是公堂,再進就是官邸。縣衙作為一縣政務之首,房間更多。康熙年間的《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記載,香港所屬的新安縣,縣署除了公堂和官邸,還有知縣、副手「典史」、幕僚和吏、戶、禮、兵、刑、工等科別屬吏的辦公室、可接待賓客的「川堂」,外面有屬吏的宿舍、監獄等,剩下的地方分給居民建造舖舍,加上位處市鎮中心,看來頗喧鬧。州、府、行省的衙門,當然喧嘩更甚,喜歡安靜的人可能自行找別的地方住,如晉代羅含,任荊州別駕(刺史的佐官)時,「以廨舍喧擾,於城西池小洲上立茅屋,伐木為材,織葦為席而居,布衣蔬食」(《晉書》),嫌衙門太吵,跑到山上建茅草屋居住。
//僦舍而居/
古代朝廷官吏眾多,不一定能獲配官邸。而古人認為官員不置私產才算清廉,他們未必置業,便得租屋,即「僦舍」。京師尤其地狹人稠,大官也可能住小屋。《宋史》記載,樞密副使(大概等同副宰相)楊礪過世,宋真宗登門悼念,但他「僦舍委巷中,乘輿不能進」,租的地方在曲折巷中,御駕進不了去,皇帝要下轎在雨中步行前往。
//各有等差/
官員宅第形制按品秩有不同,像《唐六典》曰:「王公、諸臣三品已上九架;五品已上七架,並廳廈兩頭;六品已下五架。其門舍,三品已上五架三間,五品已上三間兩廈、六品已下及庶人一間兩廈。」傳統以「架」、「間」量度房舍之深與廣,簡單來說,官愈大,房舍才可以愈大。裝飾也有規定,如唐、宋分別容許五和六品官以上用「烏頭門」,門柱頂有黑色的防水罐;明朝《大明會典》又註明門的顏色、門環種類,公侯用金漆門、獸面擺錫環,一、二品綠門、獸面擺錫環,三品至五品黑門、擺錫環,六品至九品黑門、鐵環。凡此種種,階級如儀禮,不可僭越。
文:莫浩廷
圖: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