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例子庫:為了藝術,再怎麼辛苦我都不會後悔,我就是這樣一路走到現在,今後也會這樣繼續生活下去。
【明報專訊】西九龍M+博物館現正舉行特別展覽「草間彌生:一九四五年至今」,展出日本藝術家草間彌生(1929-)逾200件作品,另有3件她特地為是次展覽創作的全新作品。談起草間,腦海自動浮現源源不絕的圓點,尤其綴上黑點的胖南瓜,煞是可愛。乍看相似的元素,這位「波點女王」早在孩提時代就常常運用,1950、60年代一再衝擊世俗框架,到現在繼續以絢爛畫面俘虜大人小孩,她一直相信自己的作品能震撼人心,宣揚愛與和平。
西方前衛藝術吸引 一人出走美國
草間創作的元素部分來自童年夢魘,小時候生活在經營育苗生意、富裕但壓抑的家庭中,她得了精神疾病,出現幻覺,覺得花朵跟她說話,又被無限的點如網般籠罩荂C她開始把這些東西畫下來,「自我消融」在有如滿佈繁星的圓點宇宙,排解不安恐懼,乃至後來於房間四壁和天花鋪滿鏡,將圓點無限延伸,把自己完完全全融入圓點之中。草間另被母親迫使跟蹤出軌的父親,對男人和性留下陰影,她也以像觸手的「陽具」把這份恐懼投射到作品。
藝術對草間來說是救命索,無論當初母親如何激烈反對,要求她「安分守己」當個家庭主婦,她反而快快完成作品並收好,免被母親珣慼C或許正因這份對脫離枷鎖的強烈渴望,她被西方前衛藝術深深吸引,放棄本來在美術學校主修的日本膠彩畫。她欣賞美國藝術家歐姬芙(Georgia O'Keeffe)的作品,給對方寫信並獲得對方鼓勵,自此一個人出走美國。
破格藝術終受世人熱捧
草間一開始寂寂無聞,試過以廚餘充飢,在貧苦交加中繼續創作。漸漸她建立起別樹一幟的視覺元素,吸引到大眾目光。但身為亞洲女性,她要在美國藝壇生存依然很困難,多次有男藝術家(包括朋友)做出相似的作品闖出名堂,她卻沒有。不久,草間開展破格的行為藝術,以「不速之客」的身分現身展示高尚藝術的威尼斯雙年展,用兩美元的低價賣出一個個代表「自戀」的鏡面銀球作品Narcissus Garden;又在公眾地方找來裸體的人,於他們身上畫圓點,反對資本主義和戰爭的禍害。
草間的藝術在比較開放的美國引起爭議,在保守的日本則受厭惡,更別提家人的看法了。諷刺的是,約20年後世人覺得這些很平常,放心地熱捧草間起來。1980年代末,日本和美國舉行草間彌生回顧展,觀眾有機會重新認識她,她從此在全世界聲名鵲起,甚至在1993年代表日本正式參加威尼斯雙年展。草間亦從此獲得可觀收入,得以無憂無慮創作。
不想治好精神病 好繼續畫畫
在此之前的1970年代初,與草間柏拉圖式交往的男朋友畫家康奈爾(Joseph Cornell)和草間的父親相繼去世,她及後重返日本,嘗試從事藝術銷售,以失敗告終。然後她發現自己罹患精神病,自行住進運用藝術治療的精神病院,一直到現在。在那兒,她控制好精神問題,卻說不想治好,讓自己能繼續畫畫。幾十年來,草間每天都過蚋眾璆肮﹛A早上到醫院對面的畫室創作,晚上回去,似是把醫院當成半間酒店。這種生活方式,讓她能全心全意創作藝術,繼續給自己和世界做出最好的作品。
文:莫浩廷
圖: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