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遊打卡:最懷念的「頹廢」
【明報專訊】如果香港的邊界重新開通無阻,你打算到哪裏?怎樣去?去多久?筆者想帶着極少的行李,被夏日乾爽的暖風包裹着,來一趟悠長的歐洲火車遊,讓流動的血液重新注進沉寂的身體。最好不要預先把所有行程定下來,騰出空間,讓自由的意願可以發揮,讓呼吸與空氣重新建立友誼。
以前的人,旅遊是困難的,交通網絡還沒有發展,出入邊境還不是那麼容易,旅遊算是小圈子的事情。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是非常幸運的一員,在海外旅遊還未普及的1950年代,他已有多次環遊世界的經驗,真的令人羨慕。三島以小說《假面的告白》(1949)成名,當時他只有 24 歲。1951年他開始向世界出發,旅行像舒緩了的橡筋,人躺在船上隨風而行。三島從橫濱的碼頭啟程,作家川端康成為他餞行。友人到碼頭道別,我想像三島在船上揮手道別的一刻,這次環遊世界歷時半年。三島的名作《金閣寺》在1956年出版,其後的1957年和1960年,他再度向世界出發。三島的遊記表現了他膽大、敏感的性格,他寫主要的歐美洲城市,不落俗套,但遊記的亮點應該是他寫海地巫毒教的儀式,像走進古代的神話。三島也來過香港,下次續談。
1950年代的三島作品,相對沒有後期那樣政治化,重新翻閱他的遊記,驚訝其旅遊觸覺是如此前衛與敏感。筆者喜歡他寫威尼斯。〈冬天的威尼斯〉是《小說家的旅行:外遊日記》(吳季倫譯,馬可孛羅出版,2022)中一篇只有兩頁多的遊記,我看過不少作家寫威尼斯,這篇短文是非常精彩的。有時城市和朋友一樣,要看是否合拍,似乎三島的氣質與威尼斯一拍即合,他能夠進入城市的靈魂。遊記原刊於1961年,這是他第一次遊覽這地方,馬上與她的頹廢美接通。三島所說的「頹廢」不是指威尼斯的人,而是沉浸在水中的建築,他的描寫實在太美麗了:「威尼斯的建築物沒把人放在眼裏,逕自深深地沉潛在頹廢之中,正所謂一種活生生的『滅亡』。在這裏,建築物就是一種精神,而人類只是動物。」他喜歡威尼斯殘破的建築、城市的骯髒,自有她的性格。你看倫敦最古老的地下鐵不就是這樣嗎?沒有網絡,遇上酷熱天氣時,甚至感受不到空氣!但遊人還是如此的愛着它,那古老的地下鐵才是主角。
我們現在還是按着三島當時喜歡的「舊」遊歐洲,乘坐十多個小時的飛機,就是為了看殘破的建築,是一種美,又不光是一種美。遊客在歷史建築之中拍照、打卡,因為身體內在有一種更深刻的感受在發生,好像自己在2022年的這刻與歷史的某刻相遇,是真真實實的穿越。
如果我們要看非一般的風景,需要在非一般的時間。我曾經在夏天到過威尼斯兩次,人數之多,感到自己只是電影的臨時演員,按着劇本行走,連呼吸也變得公式化。三島在冬天出發,這是另一個截然不同的威尼斯,沒有了遊客,城市露出最殘破的一面,這才是最真實的人生。
■黃淑嫻
(嶺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香港作家)
文:黃淑嫻
圖:法新社、路透社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