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黨質疑賺高利潤 消委籲超市力穩價格
【明報專訊】曾任消費者委員會委員的民主黨消費者權益政策發言人袁海文表示,若食米進口價下調,應反映在零售價上,現時零售價未能隨進口價下跌的情G值得關注,認為有關趨勢或反映進口商和零售商正賺取更高利潤。消委會則表示,有關差距擴闊可能包含了進口商和零售商其他成本和利潤,但亦呼籲超市致力穩定食品和日用品的價格。
消委會回覆本報查詢時指出,根據消委會「網上價格一覽通」資料,七大超市有共同銷售的泰國米有4款,其平均售價於今年6月較1月上升2%。消委會指新冠疫情下經濟民生已備受打擊,市民大眾生活擔子百上加斤,呼籲超市負起社會企業責任,致力穩定食品和日用品價格,與市民共渡時艱。
百佳:因應成本供應定價
本報向3間大型連鎖超市查詢。百佳回應表示,泰國米佔該公司出售的食米近70%,其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及第二季泰國米平均零售價比去年同期跌5%;又指會因應來貨價、運輸、勞工和營運成本,以及市場供應等因素釐定零售價。惠康及AEON旗下超市至截稿前未回覆。
袁海文稱,貨物由海外來港的運輸成本已包括在工貿署記錄的進口價內,亦質疑進口商解釋貨物囤積要租用更多倉庫、令成本上升的說法,「要散貨唔係應該反而平鱈均H」他指理解疫情期間供應鏈受阻會令營運成本上升,惟應只屬短期影響,他稱翻查主要米商之一的金源米業的年報,未見提及疫情期間成本大幅上升,認為反映有關情G應未算顯著。
金源米業年報:疫情打擊營商環境
本報記者翻查金源米業近3年年報,其中2022年年報提到,第五波疫情及嚴格的政府限制繼續打擊營商環境並削弱消費者情緒,集團採取積極管理措施,確保在全球供應鏈中斷的情G下,為香港社區提供不受干擾的食米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