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和:追疫下損失 勿盼食肆短期內減價
【明報專訊】食米零售價與進口價差距幅度擴大的現象,亦出現在越南米和中國米,以今年頭兩季為例,兩者平均零售價均較進口價高出超過120%(見圖),惟零售價仍較泰國米稍低。本身是註冊食米進口商的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透露,有進口商為了控制成本,會將越南米與泰國米混合出售;至於食肆,他指大多要追回過去兩年新冠疫情間的損失,籲市民勿期望飯餐短期內會減價,「可能反而仲加驉A平時10元一碗白飯,現在或要15元」。
黃家和指近兩年大部分食肆面對虧損,即使社交距離措施放寬,亦需時追回營業額,相信飯餐暫時沒減價空間,部分更已加價兩成至五成。他指餐牌上的價格很難因應個別食材成本減低而調整,「減價就好難,最多是在特別日子如母親節提供節日優惠」,但直言近年優惠幅度有減少。
稱有進口商為控成本「溝米」
他亦稱,有進口商為控制成本會「溝米」,即把泰國米混合便宜一兩成的越南米出售;他指越南米的口感和香氣都略遜泰國絲苗米,但以價格取勝,故近年亦多食肆選用。
越南中國米零售進口價差幅亦擴
學者:零售價倘升難回落
本港約35%食米來自越南和內地,兩者近年平均進口價與零售價差距亦顯著擴闊。根據工貿署資料,2012年越南香米平均零售價較進口價僅高約57%,去年已擴闊至112%。中國米平均零售價與進口價的差幅,亦由2012年的41%(當年以絲苗作統計)擴闊至去年(2018年起改以油粘及珍珠米作統計)的約120%,中國米平均零售價,更是由2019年起連續3年較進口價高出一倍以上。
中大商學院亞太工商研究所名譽教研學人李兆波認為,多個產地的食米均呈現零售價比進口價差距擴大現象,是因受本港營運成本,包括油價和人力成本增加影響。他說,除非突然出現具競爭力的來貨渠道,否則零售價一旦上升就很難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