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GBA新聞:穗無主古宅獲資助修繕 變文創工作室 專家:無主歷史建築多失修 可借鑑港保育政策
【明報專訊】廣州市白雲區三元里自1990年代起已是典型「城中村」,密密麻麻「握手樓(樓房與樓房相隔甚近,彼此住客可透過窗戶握手)」之中有座清代民居隱藏其中。逃過清拆命運因業主後人全在海外聯絡不上,後獲評歷史建築。這間青磚大屋後由政府接管並出資修繕,在倒塌邊緣「復活」。當年有份「救屋」的專家表示,廣東省很多無主歷史建築失修,建議借鑑香港政策,設立歷史建築保育資金以留住珍貴歷史。
明報記者 林迎
大屋「無主」逃過改建保舊貌
晴朗日子下的三元里村,握手樓遮天蔽日,民眾在暗巷出出入入,不時要躲閃飛馳的外賣電單車,走到三元里大街二十七巷9號,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磚大屋格格不入地映入眼簾,高大的趟櫳門(廣府舊式圓木趟門,用於防盜及通風)後是一方小小庭院,屋內架上擺滿講述本土歷史的文創產品,旁邊放有文房四寶。這幢清代民居修繕完成後,活化為文創工作室,由蔚藍人文創作驛站管理,免費對外開放,平時開辦書畫班,節假日則會舉辦公益活動,如正月十八鬧元宵、清明祭英烈等。
據《新快報》報道,大屋業主李鴻展數十年前去世,後人全在海外,曾委託李鴻展侄子李棉慶將房屋出租並收租。2000年租客全部搬出,海外親戚再無聯繫,多年後李棉慶亦去世。「實際上就是沒人管的狀態,」廣州大學嶺南建築研究所所長湯國華教授對本報說,2000年後,因編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元里平英團遺址保護規劃(見另稿),著名考古學家麥英豪指示要將附近文物建築和典型民居都原址保留。湯教授團隊實地考察發現,三元里村除多座祠堂,幾乎所有村屋都被改建,唯獨這座古舊大屋因為「無主」而逃過一劫。
獲選試點 政府街道辦出資修繕
湯國華憶述,大屋在發現當初仍基本完好,但大門上鎖,工作人員冒茼M險爬牆入內測繪,並拍下珍貴的歷史圖片。受當時法例所限,大屋未能登記為「文物建築」,後於2014年登記為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時,已經漸顯殘破。
根據《廣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無法與業主取得聯繫或業權不清的非國有歷史建築,代管人為保護責任人。2017年三元里西約居委會與李棉慶後代洽商後,被確定為大屋代管人;據《廣東省城鄉規劃條例》,因業權不明由政府代管的歷史建築,由政府負責維護修繕。2018年,大屋列入廣州市歷史建築保護利用試點項目,翌年由白雲區財政出資100萬元(人民幣,下同)作專項修繕資金,但工程最後超支,三元里街道辦再出29萬元。
負責設計修繕方案的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廣州象城建築主創建築師徐好好說,修繕基於此前歷史建築的價值評估、歷史資料,以及修繕前房屋的現狀研究完成。「是多方配合的結果」,徐好好表示,該幢民居首先是歷史建築,且被白雲區選為保護和活化利用試點、由財政投入修繕、三元里街道負責執行、李棉慶後代亦同意修繕後用作公益,同類例子並不多見,「在社會對歷史建築保育愈來愈重視的當下,這個模式揭示,如各方關係理順,約定好各方保護責任或有多渠道的資金投入,那能夠得到修繕的歷史建築會更多」。
專家:資助額不足 工程限制多
湯國華稱,廣州市及至廣東省有大量「無主」歷史建築,多數丟空,業主在海外或是聯絡不上。「全看政府是否重視。是名人故居、有歷史價值的,政府一般會出手,這間是三元里剩下的唯一古民居才受重視,如在其他地方也未必會這樣。」
他指出,內地應學習香港歷史建築保育政策,政府尊重私有產權,會與業主協商修繕方案,亦會資助業主維修,每宗申請上限為200萬港元。他批評內地資助金額往往不足以完成全部修繕,對工程限制又多,很多歷史建築業主為了內部改建的需要,寧願放棄文物評級,例如最近被評為法定古蹟的旺角唐樓雷生春,「內部加建了電梯,內地就不能評級,但香港可以,全因香港的政策更細緻、更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