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爭得去水渠 互委會嘆不解死因
【明報專訊】民政事務總署今年1月初向全港互委會發信,稱經審視後互委會角色「日漸式微」,決定分階段解散,所有互委會須於明年1月1日前解散,而最快一批將於下月1日前解散。去周末,葵涌石蔭h禮石樓地下一個通風處變成小小的展覽場地,展出多疊厚重的會議紀錄、舊相、服務錦旗,以及「去水工程」記事,紀念這15年走過的歲月,也紀念一條互委會經過5年才成功爭取的走廊去水渠。
明報記者
石蔭h建於1968年,2005年完成重建。石蔭h禮石樓首任互委會主席李碧玉憶起重建後入伙時,看到屋h很美觀,但住下來才發現大廈存在不少問題,如外人可隨意進入大廈、保安人手不足、樓層走廊不設去水位等。經社工協助,一眾居民成立關注組,向房署提出屋h管理問題,最終在2007年成立互委會,其後每兩個月參與屋h管理諮詢委員會(下稱h管會) ,直接與區議員、屋h房屋事務經理、物業服務經理等人開會,「如只是關注組,遇問題只能跟管理處提出,他們很多時都不理會我們,但如去到h管會,我們可直接問問題」。
「只關注組或不獲理 現可直接提問」
時任互委會委員、現屆主席伍瑞祥說,互委會成立之初,曾在h管會會議提出樓層走廊無法去水問題。他稱,居民發現大廈最初未為走廊設去水位,而走廊窗戶會入水,以致每當打風下雨走廊沒法去水,造成衛生問題;他遂提議為每層走廊加設去水渠。物管經理其後派人視察,但以未有較闊的接駁喉管為由,建議於每層建造闊度只有一吋的去水渠。伍其後到五金舖了解,發現有較闊接駁喉管合用,於是購買實物在h委會與物管經理理論,對方才答應建造較闊去水渠。惟施工期間,居民又發現僅一樓層的去水渠闊度符要求,最後歷時5年才完工。
嘆拆「對民橋樑」 地區組織難取代
伍瑞祥認為事件能體現互委會的監察角色,但憂慮未來難反映h內問題,「我現時可正式為居民發聲,出師有名,到時(解散後)他們不會理會你」,他舉例最近有街坊發現h內有嘔吐物,向物管職員反映卻沒人理會,最終亦要他反映才有人清理。有意見稱區議員、分區會、防火委員會等可取代互委會職能,他認為區議員功能較大,無暇理會細微事,「譬如垃圾袋不夠厚,居民可以直接找我們反映,我們再找管理公司,這些事毋須去到區議員層次」。他又稱防火委員會及滅罪委員會不關事,而分區委員會地區性較強。伍至今仍不解政府解散互委會原因,形容當局自行拆去「對居民的橋樑」。
街坊外地遇車禍 互委急籌款解危
曾受助的居民對互委會解散亦感可惜。岑先生的女兒2015年5月於台灣遇車禍,夫婦需趕赴當地照顧女兒,「醫生叫我做好心理準備,在香港找一個放植物人的地方」;女兒終在加護病房留院20多天,其後情G較穩定。岑先生事隔一個月後短暫回港,才知悉互委會為他籌款,大受感動,「一回來就有筆籌款,那筆錢是雪中送炭,因為我都有4個小孩,(經濟狀G)較困難」。岑先生又稱,他們將3名當時就讀中學的子女獨留在港,後來才得知互委會成員定期上門關顧,又不時帶水果等禮物探訪。岑先生說未來遇困難或會找區議員、警員協助,但相信會欠缺互委會般的關心及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