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滿海倡推動私營長者屋 研「二合一」公屋 房屋危機潛藏:人口老化家庭變細
【明報專訊】房屋規劃篇
房屋問題被視為香港回歸25年來社會積聚不少深層次矛盾的「罪魁」,各界一直集中討論建屋加快加量,回歸前後曾任房屋署副署長、屋宇署長及房屋協會主席等房策要職,見證本港房策多年發展的鄔滿海提出前瞻意見,指追求供應數字外,亦要留意人口老化和家庭住戶平均人數下跌帶來的下一波房屋危機,建議盡早鼓勵私人興建附設護老設施的長者屋,並研究興建「二合一」公屋大單位是否可行,一旦家庭人口減少,便可分拆成兩個細單位,騰出一個單位安置新租戶。
明報記者 曾偉龍
明日預告:李立蔇芛s聞自由
今年首季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升至6.1年的近年新高,隨虓s冠疫情轉緩,私樓價格亦重拾升軌,只較去年歷史高位回落數個百分點。房屋問題常被簡單化為興建單位的「追數」問題,曾協助前特首梁振英撰寫房屋政綱的鄔滿海認為,面對住屋單位短缺,政府應全力增加房屋土地供應,「(所有方案)一起做,不用排隊」,並在不影響程序公義、安全和環境下,精簡發展程序,加快建屋。
鄔進一步指出,房屋問題關乎經濟活動和市民生活,不僅是供應問題,更與人口趨勢息息相關。他點出本港現時面對人口嚴重老化和家庭住戶平均人數下跌兩大問題,潛藏下一波房屋危機。
單老雙老戶增 資源錯配欠護理
他引述統計處預測指本港只有滿60歲長者住戶的家庭比例,將由2019年的17%,升至2024年的22%,即兩年後全港有近四分之一家庭只有「單老」或「兩老」居住,「以前很多三代同堂,現時年輕一代成家後傾向搬走」,令家中長者空對大屋,但欠缺護理照顧,出現資源錯配。
鄔又提醒,滿65歲人口佔本港人口比例,亦將由2020年的18%,升至2030年的27%和2040年的31%,老化速度比想像快,然而建屋需時,若不及早對症下藥,大量資源錯配將釀成下一波房屋問題。
房協2015年推出附有醫療護理配套的丹拿道「雋悅」長者屋項目,任內見證其入伙的鄔滿海指出,該項目大受長者歡迎,但私人市場未有類似產品,建議政府提供誘因推動長者屋,例如在批地條款或透過土地共享計劃,要求發展商提供若干長者屋及配套。
籲批地條款增誘因推長者屋
人口老化加上年輕一輩遷出,衍生寬敞戶問題。本港家庭住戶平均人數由1997年的3.3跌至今年首季的2.7,公屋戶的小家庭化更明顯,1997年公屋平均家庭成員為3.5人,2012年減至2.8人,2021年更降至2.6人。
他指若兩老在子女搬遷後售出千呎單位,可遷往長者屋,護理質素提升之餘,亦可釋出居住面積,有益於整體房屋資源運用,「大家習慣細屋搬大屋,要大屋換細屋時就做得不好」。
二合一公屋方便分拆
鄔滿海表示,公屋寬敞戶問題或可藉新建築方法解決,建議研究興建「二合一」公屋3至4人大單位是否可行,預先鋪設兩個小單位所需喉管等配套,「最麻煩是廚房和廁所喉管」,在家庭人口下跌時,便可靈活分拆成兩個1至2人小單位,原住戶可留居,分拆出來的單位用作編配新租戶,可一舉解決現時公屋欠缺遷置資源和有滿70歲長者住戶豁免調遷的問題,「現時調遷最難就是沒有安置屋h」。
(回歸25年 危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