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碼:企業社會責任
【明報專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概念是基於商業運作要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想法。除考慮自身財政和經營狀况外,商業機構需承擔的責任,亦包括商業活動的責任(如:營運是否符合商業道德、員工待遇、公平貿易等)、一些回饋社會的活動(如:慈善捐款、環境及文化保育工作等)等,向所有持份者甚至整體社會問責。不過,亦有企業視企業社會責任為公關策略或展示品牌、市場行銷的工具。
■新聞例子
消費者委員會透過分析其超級市場格價工具「網上價格一覽通」,抽檢百佳、惠康旗下品牌Market Place及AEON的產品價格,涵蓋食米、食油、罐頭肉等,並整合為11類貨品,發現相比2022年1月,11類貨品在3月升幅介乎0.2%至24.8%,其中升幅最高的貨品種類為包裝蛋糕、食米、雞蛋,升幅分別為24.8%、9.2%及8.2%。消委會亦發現1月至3月,3間超市共同有售的其中63項貨品,於3月總平均售價較1月升4.2%,另外27項只於其中兩間超市出售的貨品,總平均售價則升8.3%。翻查資料,政府統計處3月公布經季節性調整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截至2月止的3個月平均每月升幅為0.2%,與截至1月止的3個月相應升幅相同。
消委會亦公布2021年度超市價格調查,檢視AEON、百佳和惠康3間超市230項貨品總平均價格,發現較2020年微跌1.9%,惟部分貨品平均售價仍較疫情爆發前高。以長城牌火腿豬肉198克裝為例,雖然2021年平均售價為13.7元,較2020年14.2元下跌3.5%,但平均售價仍較2019年的10.7元高28%。
《明報》2022年4月13日向三大超市查詢,百佳及AEON至截稿前未回應。惠康回覆稱,同類貨品整體平均售價下降幅度較消委會調查所得大,自2020年10月起推出「日日有低價」計劃,鎖定精選食品及日常用品價格,即使未來面對運輸及來貨成本上漲,保證貨品價格半年內維持不變,並會續推優惠計劃,包括yuu獎賞計劃、信用卡折扣等。
基層反映少吃肉 「爛菜都貴」
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表示,除價格攀升,超市優惠亦減,呼籲消費者勿過度購物,因一下子需求急升會推高價格。她又希望超市盡社會責任,「大家已百上加斤,儘管供應方面成本上升,都希望盡可能穩定,真的不要加價」。民主黨消費者權益政策發言人袁海文稱,疫情對物流及供應鏈影響大,知道運輸成本增加,惟不相信貨品成本大增,認為超市欲將利潤「最大化」。民建聯超市價格關注組召集人顏汶羽認同超市「發疫情財」,稱關鍵在於超市壟斷,市民缺選擇。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表示,有基層街坊反映最近很少吃肉,「爛的菜、瓜都很貴」,冀超市可整體調低價格。
■相關數據
(圖二)
■試題舉隅
指出資料顯示的一項問題,並解釋該問題對香港人生活素質帶來的一項影響。(4分)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通通識 第75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