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遷移:古典對時空的叩問
【明報專訊】中世紀哲學家聖奧古斯丁說過:「時間是什麼?沒有人問我的時候,我知道;一旦有人要我解釋,我就肯定不知道了。」李白和蘇軾,各有不少作品探討時間的觀念,尤其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古典對時間最深刻的叩問:天之生人,其實等於把人拋擲進有限的時間之中,那麼,人該如何面對生命的時間鳥籠,自由可能嗎?
■時間
一方面,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時間如河水滔滔不絕地日以繼夜消逝啊),上天從沒給人的生命加上一萬年的期限,因此,時不我與(與:給予;不我與:即不與我;意指時間不等待我),人本當在有限的時間之內,自強不息,籌劃未來,建立偉業,成就功名;否則,待華髮早生,已無法重返未白的少年頭,當鬧鐘一響,才醒悟,曾經有一程充滿無限可能的人生之旅在面前,卻沒有珍惜,失去之後,方知塵世間最懊悔的事,莫過於此。
可是,另一方面,莊子卻說「吾生也有涯」(我的生命呢,有邊際、盡頭),而功業名聲卻無窮無盡,「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以有盡的生命,追逐無窮的成就,危險了),生年不滿百,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一切功過、得失、榮辱、成敗,不過滾滾歷史長河之中,一星泡沫的浪花點滴,泛起一圈短暫而偶然的小小漣漪。當坦然面對人生終歸清零的宿命,眼光不再局限在生命有限的時間之內,換過立足點,從過去、現在、未來更開闊、更超越的歷史視角觀照人世間一切眾生與色相,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徹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像一座旅店,我也是店中一名旅客;見蘇軾《臨江仙‧送錢穆父》),何不「縱一葦之所如」(在塵世之中任由葦葉一樣的小舟隨水飄蕩;見蘇軾〈前赤壁賦〉),與有限的時間共存共遊,反而消解了時間的限制,自在逍遙。
如何選擇?還有其他選項嗎?這一道試題,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留了白,因為沒有標準答案,但以自己人生作了答,歷史也給了分。這首古今第一詞彰顯了時間的道理,成就了藝術作品的本質。
■空間
時間,一向是中外古今文藝的永恆主題,那空間呢?幾乎任何作品,總以某些時間或空間為背景(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以當時赤鼻磯和三國時代赤壁為背景),然而,以空間為題材或主題的作品類型,則非遊記莫屬,如〈始得西山宴遊記〉。凡遊記,乃記敘與描寫的混成,以記敘的時間線索組織描寫的空間結構,其中空間結構,須至少閱讀出以下「景物」和「世界」兩個層次:
1. 作品描寫哪些地理空間?是集中一個地點,還是多個地點連貫而成的路線?從一個還是多個立足點,觀察所描寫的景點?視角是何方式、景點有何物色?視角和景點多少距離,抑或同域?其間交匯互涉,構成遊記錯綜複雜而豐富多姿的全幅世界。舉〈始得西山宴遊記〉為例:
文章用了3組連鎖的視角——景點結構描寫西山:
‧視角1——景點1
藉望遠把西山納入視野,是山水畫平遠手法
‧視角2——景點2
登西山艱難過程,自山下仰觀山頂,初臨西山高峻特異,是山水畫高遠手法
前兩組以西山本身為景點,但俱屬略寫:
‧視角3——景點3
是描寫重點,反而只把西山山頂設定為立足的視角,寫望遠所見特異景色,反襯西山山頂之高峻,視角(看事物的角度)與景點(事物本身),同樣重要
3組視角——景點結構旨在突出「遠」的視覺經驗:
‧視角1——景點1
由「未始知」西山,過渡到「始知」西山
‧視角3——景點3
由「未始遊」,過渡到「始遊」
遠與遊有什麼關係?涉及第二層次的空間結構。
2. 遊記不僅描寫物理或地理的空間,而且還彰顯了滲透作者性情的生活世界,所謂生活世界,指人們與周遭的人和物互動、具體經驗和感受、活潑潑地充滿意義的那個主觀化世界,朱光潛先生〈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說明得最淺白:
見松是松 見松不是松
「比如園裏那一棵古松,無論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說它是古松……古松雖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卻是兩件事……各人所見到的物的形象都帶有幾分主觀的色彩。/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學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畫家……你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幾多錢的木料……我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葉為針狀、果為球狀、四季常青的顯花植物。我們的朋友——畫家——什麼事都不管,只管審美,他所知覺到的只是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
同一客觀空間和事物,不同的人按各自不同經歷和意向,便有不同的體驗和意義,構成不同的生活世界。在遊記中,遊歷者藉着安排不同視角,描寫不同景點物色的空間結構,營造出充滿其情其意的獨特世界,彰顯性情。
風景好壞在乎一心
柳宗元與近三百年後的蘇軾同樣被判觸犯了政治罪行(文經學習材料中還有第三名政治犯:李白),僥倖不死,貶謫外放。貶謫,就是從權力中心被拋擲到體制的邊陲,柳宗元很擔心還會否繼續被放逐,日夜不安,惶恐顫抖。遊歷永州,同伴看到諸山,在柳宗元的知覺中,怕是一個霪雨霏霏、陰風怒號、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的窮山惡水,這是一個滿目蕭然、感極而悲的世界。直至發現西山,高峻超拔,遠離凡俗塵世,讓柳宗元有了一個截然不同的立足點,以更超越的視角,重新觀照天地間萬事萬物——包括自己的世界,彷彿飛越了沉厚重壓的黑雲,在更高的海拔上復見晴朗燦爛的陽光,閃爍灑落身上,心曠神怡。柳宗元過去瑟縮侷促的暗黑世界,至少在那一刻,終於消解在寬廣的天地之間。刷新舊生活,召喚新世界,便是遊的要義。不無遺憾的是,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記〉儘管刷新了舊世界,可惜在人生中始終未能召喚新世界,中年抑鬱以終,蘇軾比他有福。
人棲居在世,意味着在每寸光陰裏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光陰是亙亙歷史長河的一小截段,世界也不過是廣漠天地的一小旮旯,當世界遇見天地,光陰面向歷史,有限遂消解於無限之中。消解不是消失,而是卸載與重啟人生,澄空舊有,以尋找和構築一個又一個更愜意、更幸福的新世界。天地之大德曰生,重生,就是生命和宇宙的無限本性。
■積學儲寶
記下你喜歡的詞語和意思:
1.(例)叩問:探索、深思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記下你喜歡的文句:
1.(例)刷新舊生活,召喚新世界,便是遊的要義。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林葦葉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範圍包括中文閱讀教學與評估、香港少數族裔學生中文學習、中文教育網絡分析應用等。)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06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