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實體店前景不悲觀 特色銷售仍有發展空間
Remington Group計劃改變原先匯通廣場的發展計劃,縮小商舖面積,有人認為是因為疫情中引致零售商業低迷,商場單位市道受影響。
但太古廣場首席運營官杜晨認為,優秀的實體店與電商/網店各有千秋,仍有其發展空間。
杜晨表示,電商和直播帶貨的確是在不斷衝擊零售行業,尤其在疫情中,但零售也不是毫無還手之力。
「就連亞馬遜都要開實體店,讓顧客對貨品有真實體驗。還有蘋果手機,如果沒有實體店,沒有那麼多店員來指點顧客體驗蘋果手機、平板電腦和手提電腦,能賣得那麼火嗎?所以關鍵還是在於有優秀的銷售人員,讓顧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有特色的銷售,一定能吸引到買家。」
他透露,有愈來愈多的人來詢問太古商舖單位的出租價格,而客流量也是隨着政府的防疫措施逐步放鬆,一步步地回升。
在太古廣場經營的商家,對實體零售前景亦不太悲觀。
太古廣場出售服裝的一位租戶表示,得益於省府的疫情租金補貼,再加上業主減租,她還能維持下去,希望不要再發生封城的情況,而且希望租金補貼停發之前生意能有所好轉。
「我也去Markville Mall這些西人商場看過,那裡的客流量是有增加,但是購買的人也並沒有多很多。我在太古已經做了10多年,做生不如做熟,還是在這裡繼續的好。」
有在服裝店內賣電動自行車的老闆表示,顧客的需求還是存在,但國際運輸成本太高,可能有些商家捱不住。「以前從中國來的一個貨櫃是7,000美金的運費,現在是3.2萬,分攤下來,每輛電動單車的加價不少,只要你能守得住,還是不愁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