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看通識:失靈腦朋友——交友機械人是人際關係的出路/末路?
【明報專訊】由20th Century Studios製作的動畫《失靈腦朋友》(Ron's Gone Wrong),故事以未來世界為背景,講述人類成功發明高科技機械人「腦友」(B*Bot) ,能夠連接用家的日常生活與社交媒體;甚至連學校日常課堂或課外活動也會應用到B*Bot,成為每個小孩必備的最佳玩伴。
不過,因家境問題及家人不了解其需要,B*Bot面世之初,故事主人翁巴尼 (Barney)因為無法擁有B*Bot而自覺與世界脫節。後來在機緣巧合之下,巴尼的家人為他買來次貨B*Bot朗仔(Ron)。朗仔失靈兼失控,卻為巴尼與一眾同學帶來刺激又難忘的成長經歷。
在虛擬世界交友可行嗎?
在《失》的光影世界,小孩的生活已經與社交機械人融為一體,他們透過B*Bot互相分享日常喜好。現實世界中,社交媒體也同樣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部分。據網上品牌管理服務供應商及社交媒體營銷公司合作的「Digital Report 2020」調查,發現全球使用互聯網的人數已增至45.4億,約有38億人口是社交媒體用戶;平均每個互聯網用戶每天會花約7小時上網,有1/3以上的時間都用於社交媒體上。當然,社交媒體在不同層面上能給予我們便利,特別在疫情之下,人們會透過社交媒體保持聯繫。但是,欠缺身體語言及真實接觸的交往,始終與現實有差距。
如青少年長期依賴社交媒體,亦會產生不同問題。《失》中的孩子平日十分依賴B*Bot,過分地在意其他人在網上的意見和評論;他們為了爭取「view數」,甚至會拍攝他人的醜態,令別人不便和尷尬。現實中當然有類近的情G,不少用戶在社交媒體上互相比拼生活水平,外表、家庭經濟或地位等較遜色的人,或因此放大自身的欠缺,自覺沒有吸引力。不少研究也發現社交媒體用戶會比較自己和其他人的自拍照,並產生負面看法。學術期刊《計算機與人類行為》(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ur)2018年的研究指出,使用7個以上社交媒體的人,一般焦慮症狀比使用0至2個平台的人嚴重3倍。
交友網絡與私隱
《失》另一個對人際及社會關係的側寫,是談及社交媒體的應用及人們遭受監控的可能。原本純粹用作交友的B*Bot,被開發商惡意使用,利用機械人的各項功能蒐集與孩子生活相關的大數據;B*Bot亦可化身成監控工具,孩子的校園、家庭生活習慣等資料被刻意監察及蒐集,泄露大量私隱。主角巴尼最後進入開發商的控制室,利用朗仔的原始程式碼找回人際交友的初心,亦令所有B*Bot更具人性。
動畫的結局正正提醒大家,雖然我們不能改變社交媒體的發展洪流,但如何不被它束縛和控制,用得精明,值得深思。從動畫跳回現實世界,在建設智能城市及發展大數據的趨勢下,一般人都擔心會因此被政府、大型商業機構或不法分子監控,令個人資料外泄。使用社交平台時,大家應該仔細閱讀私隱政策,了解平台怎樣處理及分享用戶個人資料。緊記數碼足[不能完全抹去,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或發送任何資訊前應三思,因個人不慎而導致私隱外泄,將可能造成不可彌補的後果。
文:中學助理校長 洪昭隆
圖:劇照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通通識 第74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