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息講場:心血來潮 潮人潮樂潮語
【明報專訊】在1960至70年代的香港,粵語雖是主流語言,但說四邑和潮州話的也佔了三成。港台電視節目《鵅I咩牉隉H》繼續帶大家從潮州話了解本地潮汕人的移民歷史和文化。
開埠初期聚居三角碼頭
早於香港開埠初年,已有潮州人來港謀生,當時大多聚居上環、西營盤交界的皇后街、永樂街、文咸街一帶。香港潮汕文化協進會知事許百堅老師解釋:「潮州人最初來港,主要聚居於三角碼頭(昔日位於上環干諾道西與德輔道西交界處)附近,從商的開設南北行(昔日將東南亞和中國兩地貨物以船運方式互相轉售,形成南、北兩邊的跨地域貿易的一種行業)、米行,其他人便打工,故有很多主要的潮州人社團都集中在那堙C」
深井工廠吸引潮汕同鄉
除了上環、西營盤,深井也是個同時聚居了客家人和潮州人的小社區。許百堅說,深井原屬客家人聚居,「到了19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大批廣東潮州人移居香港,因他們大多缺乏學識和技能,只能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當時深井設有啤酒廠、麵包廠、紗廠,需要大量勞工,潮州人從(自己)一個,到招來大量同鄉,人數愈來愈多,於是在山上搭建寮屋,形成一整片山坡都聚居了潮州人。」
一地之人在他鄉落地生根,當然也會在所住社區發展出一套生活模式與宗教禮儀。居於深井的潮州人在該區建立「天地父母廟」,為全港唯一專門供奉「天地父母」的廟宇。中國傳統農耕社會也會拜祭天地,天地父母則是潮汕人所供奉的重要神靈。每逢農曆七月的盂蘭勝會,潮汕人也會拜祭天地父母,但一般不設神像,而是以香爐或牌位代表。1946年,深井的潮州鄉民在水坑旁邊搭建了一間鐵皮小廟,用以供奉盂蘭勝會中使用過的天地父母爐,之後逐漸發展成今天的天地父母廟。
梁山好漢齊來跳英歌舞
談及潮州人的信仰,不得不提他們用來慶祝神誕或節慶的集體巡遊表演舞蹈——英歌舞。英歌舞模仿《水滸傳》108個好漢攻打大名府的故事,「英」指英雄,演出者隨鑼鼓聲列隊巡遊,一邊敲擊手中的木棒、一邊喝斥,舞蹈予人剛陽之感。從前,英歌舞只限潮籍年輕男性參加,後來因有英歌隊人數不足,便放寬限制,女性和非潮籍者亦可參與。
英歌舞參與人數多為偶數,常見人數為36、72或108(代表梁山好漢的數目)。表演者皆會穿上傳統服飾,領頭者會畫上梁山好漢的臉譜,包括李逵、關勝、林}等,其他隊員則化上威猛的鬼臉。 想了解潮州英歌舞在港發展歷史?可瀏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網頁——英歌:bit.ly/3H5D0Jt
文武雙全的潮州音樂
潮州音樂是流行於潮汕地區的民間音樂,於2006年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具60年演奏經驗的蔡發展表示,潮州音樂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宮廷音樂,並大致可分為文、武兩部分。「文」指弦詩樂,樂器包括負責領奏、充當指揮的二弦及二胡、椰胡、揚琴、洞簫、笛子、嗩吶等;「武」則指銅鑼、銅鈸和鼓的演奏。
蔡發展不無感慨道:「潮州音樂很豐富,但演奏方法較困難,所以我和隊友都是從10多歲開始玩,到現在已經六七十歲。它是一種群體演出,一齊玩,多則可以十四五人,也可以使用兩三樣樂器,靜靜地玩。」
潮州音樂歷史悠久,樂種豐富多變,由佛教音樂、民間音樂,以至潮州歌冊及潮劇舞台音樂皆涵蓋其中。相關資料可參考: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網頁——潮州音樂:bit.ly/3KQYcoS
◆//潮語小教室/
.潮州話8聲調:(圖)
.稱謂篇(表)
.文具篇(表)
.食品篇(表)
.感覺及相關用品篇(表)
在港的潮籍人士逾百萬,總有一個在左近!大家不妨一學簡單潮州話傍身,亦可參考:
香港潮汕文化協進會網站「潮語課堂」:www.tc-culture.hk/lang
■《鵅H咩牉隉H》
播放日期及時間:逢周六晚上7時
播放頻道:港台電視31
網頁:bit.ly/3feurzD
第五集〈數數潮州話〉
許百堅於此集教「潮語」,了解潮州話背後的冷知識,讓大家一窺潮州的獨特文化。他亦帶觀眾到西營盤、三角碼頭一帶,認識昔日潮州人來港開舖的歷史。在「潮州人四圍」一節,潮州藝人張武孝(大AL)到一間推廣潮州文化的茶舍與許百堅會面,學習潮州燈謎玩法,以及品嘗潮州人引以為傲的工夫茶。
第六集〈蠔玩潮語〉
大AL繼續跟許百堅「四圍」,尋找潮州的文化:在深井,你可以尋找到全港唯一的「天地父母廟」,盛載蚍擐{人對大自然、天地的敬畏及讚美;許百堅為大家介紹供奉神明的潮州食品,更即席示範煮經典的潮州美食「蠔烙」,讓大家了解蠔烙跟廣東蠔餅的分別。而在「自己友學習班」一節,許百堅繼續為大家講解更多有趣的潮州話讀音。
文:香港電台
圖:香港電台提供
(本刊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5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