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中」:百足咁多爪
【明報專訊】同學知不知道哪種動物最常遲到?答案是蜈蚣,因為牠每次出門總要花大量時間穿鞋子。蜈蚣又名百足蟲,但實際足數不一。廣東話諺語「百足咁多爪」,形容一個人身兼數職,如蜈蚣有好多腳般涉足多種領域。例如「這藝人活躍於電影、電視、電台、舞台劇,真是百足咁多爪啊。」
學術的「博與專」
形容一個人在學問方面「百足咁多爪」, 即是稱讚他是「流動百科全書」,樣樣皆能。饒公饒宗頤可說是當代中國文學「百足咁多爪」的佼佼者,生前在史學、甲骨學、書法、繪畫、琴藝等無不涉獵。
小明專精數理而語文方面遜色。小迪雖沒有一科特別出眾,但皆考獲不錯的成績。其實二人的平均分一樣,同樣優秀,全級排名並列。就算你中英數常皆拿100分,科科皆精看似無所不能,但當把鏡頭拉遠,畫面拉闊,你亦只能算是在學術專精,可能你對電玩、運動等一竅不通。世間萬事皆學問,「博與專」本來就是無法協調的。(圖c)
《老子》有言「知者不博,博者不知」,世界之大,學海無涯,精深的學問不廣博,廣博的學問不精深。《世說新語》有褚季野與孫安國對話的小故事。褚說:「北方人治學,淵綜廣博。」孫回答:「南方人治學,清通簡要。」高僧支道林聽聞則認為,北方人治學就如顯處視月,在明亮的地方看月亮,月光暗淡,難以看的十分清楚,比喻治學泛覽,但難以研究得周密謹嚴。南方人治學就如牖(粵音:友)中窺日,從窗戶中看太陽,能集中聚焦地觀察,但卻看不見窗框外的風景,比喻治學精熟深通,卻視野狹隘。
一萬小時定律
「一萬小時定律」指任何人做一件事,只要經過一萬小時的錘煉,都能從普通人變為某一領域的頂級人才。一萬小時成就某一領域,人生又有多少個一萬小時呢?難怪莊子說「生命有限,知識卻日新月異、無限」(吾生有涯,而知無涯)。
百足之蟲 至死不僵
古語有云:「百足之蟲,至死不僵」,同學在腦海中想像,一條很多足的蟲雖然死了,失去意識,但因為牠有很多腳,所以屍體仍能屹立不倒。後來用作比喻人、事雖然衰亡敗落,但尚能維持興旺繁榮的假象。
三國曹魏時期魏齊王曹芳(曹丕兒子的養子)年紀幼小,實權由曹爽、司馬懿掌握。曹冏寫下《六代論》上書曹爽,他在文中分析「夏、殷、周、秦、漢、魏」六個朝代的歷史經驗,他認為夏、殷、周之所以能夠歷代數十,國祚長,是因為推行封建制度,把國土分封予皇族和功臣,讓他們世世代代繼任諸侯管理地方。天子與諸侯國共治天下,諸侯國作為屏障保衛王室,就如枝葉庇護根幹,國家就如百足蟲的蟲身,諸侯國則如百足蟲的腳支撐蟲身。
曹冏希望朝廷能夠實行封建,信重親戚,任用賢能,扶植勢力,如此才能鞏固朝廷的統治,但最終曹爽並沒有接納。
■題外話
曹冏在《六代論》舉出很多論證支撐自己的觀點——分封制是明智的管治方法。不過,後世亦有不少學者提出異議,例如柳宗元的《封建論》闡發封建制的弊病,歷史上亦不乏宗室叛亂的事件,就如西周時期的「三監之亂」。
螣蛇無足而飛 梧鼠五技而窮
其實在古代的觀念,古人更推舉專學,以為專一深耕才是正道,通學而不精往往被認為是半桶水、空耗時間。《荀子.勸學》中,勸導人們要努力學習,強調學習要專一,切忌自滿於一知半解,要像螣蛇(古代神獸)無足而飛,千萬不可像梧鼠五技而窮。
梧鼠注作鼫鼠,即是鼯鼠、飛鼠。古人據說鼯鼠有5項技能,能飛行但不能飛上屋;能爬樹卻不能攀上樹頂;能游水但不能渡過深谷;能掘洞卻不善藏身;能走又不比人快。牠們技能雖多但都不甚高明,但當你轉念一下,牠們比上不足,比下確實綽綽有餘。自然界中又有多少動物能有五技呢?森林之王老虎也不能在空中飛翔。
博學多聞,還是專精一門,本應沒有先後之分。常聽說「學習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謹記「恆」的是學習,而不僅限在讀書上。
■題外話
梧鼠普遍被解釋為飛鼠,但亦有學者提出梧鼠可能是指螻蛄,是一種為害農作物的昆蟲,在古代螻蛄亦稱作碩鼠,香港稱為「土狗」。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生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48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