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聽圖說:尋找舊日報業痕[
【明報專訊】今天我們一機在手,能知天下事。在智能電話尚未出現的時代,香港報業發展蓬勃。今期〈道聽圖說〉讓我們跟隨資深傳媒人、香港新聞博覽館導賞員施永遠(圓圖)的步伐,游走中西區,尋找香港報業昔日痕[。
第一站:香港新聞博覽館
前身是美國公理會佈道所和必列雂h街街市的香港新聞博覽館,是以新聞為主題的教育中心,館內設有專題展覽區,介紹香港百多年來新聞行業的歷史和發展。施永遠1980年加入《星島晚報》成為記者,1981年轉至香港電台公共事務組,擔任節目製作人,創立節目《頭條新聞》及曾任《鏗鏘集》監製,後來成為港台發言人和港台助理廣播處長,2015年退休。退下新聞火線的他,仍對新聞充滿熱忱,現於香港新聞博覽館擔任導賞員。他由博覽館地上的報業發祥地圖作起點,細說香港報業發展緣由。
1840年代,清政府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當時不少西方文化事物引入香港,報紙就是其中之一,西方傳教士和商人紛紛在港辦報,因此早期大多是英文報紙,就算中文報紙亦由外國人主理。施永遠解釋:「當時清朝並不喜歡人們辦報,因為不少報館都是主張改革中國的。」大多愛國的有識之士,希望藉報章表達對國家的期望和提出改革,舉例孫中山委託興中會的革命戰友陳少白在港辦《中國日報》,當中曾寫道「推翻滿清政府,建立民主現代的中國」,革命者利用香港自由港的特性,運送報紙到海外,「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香港報紙,以香港影響中國」,香港報業由此興起。
第二站:《循環日報》創址處
緊隨施永遠走到荷李活道27至29號的活麟大廈,乍看只是一幢普通的住宅大廈,大家能否想像,大廈前身是影響華文報紙發展的重地?《循環日報》是本地首份以華人資本經營、編採的民辦報紙,創辦人王韜1872年在此址創立中華印務總局,1874年再成立《循環日報》,由中華印務總局印刷出版。王韜曾與父親在上海生活,其間結識了倫敦傳道會的麥都思博士,獲對方邀請於上海墨海書館翻譯聖經;他向太平天國上書希望不要攻打上海,惟被清廷誤會他與太平天國有關而遭通緝,故逃至香港並在此地辦報。當時《循環日報》會報道清廷最新頒布的事項、地區新聞、航運消息等,讓本地及海外華人了解中國時政,王韜更會在每日的報紙上寫社論文章,倡議中國變法自強。
「在《循環日報》創立前,所有報紙都沒有社論或政論欄目的!如今世界各地的華文報紙皆有社論,可見(循環日報)影響是多麼深遠。」施永遠雀躍地解釋,王韜是首個在報紙執筆寫政論的報人,敢於批評,以此方式希望推動中國變革富強,引起大眾對有關議題的輿論,「當年維新派的康有為和梁啟超也有看《循環日報》,受其影響而推自強運動,影響中國的重大事件,想不到是與香港小小一個號碼的地方有關」。
英治時期,政府在中環興建政府大樓,當時的消息來源主要來自政府的新聞發布,為了以最快速度報道事件及印報,不少報館在該區成立。施永遠表示,現今通訊科技發達,記者不再需親身前往政府機構、通訊社等收取新聞消息,各報館已不再屹立中環;而且中環地價高,報館紛紛賣出用地,他笑言:「畢竟辦報也是一盤生意,當然把位於中環的原址賣出賺錢啦!」
第三站:光華印務
昔日一篇篇報道文章要印於報章,全靠「活字印刷」技術。活字俗稱「字粒」,即單字反字模,報章印刷前工人會按稿件內文選出字粒並排在字盤內,過程稱作「執字粒」;執好字粒後,工人再於字盤塗墨,覆上紙、施壓就印成報章。位於上環的西街,仍可見活字印刷老店「光華印務」。東主任偉生是光華印務的第二代傳人,63歲的他從事印刷行業超過50年,見證整個印刷行業的興衰。
「以前中環每一條街道都能看到印刷店的蹤影。」任偉生娓娓道出數個印務公司的名字:達明、偉志……「當年附近的店舖隨便數已有不少例子,全盛時期這區有多達200間印刷店。」印刷店興起,帶動其他相關行業發展,如鑄字公司、油墨店、羊紙、信封店等,互相賴以為生,環環相扣。他記得在1970年代,「若是印務公司臨近年尾光顧羊紙店,店家會回贈優惠,俗稱『爆竹錢』,好讓彼此能長做長有」。
任偉生10歲起便開始接觸活字印刷,他憶述當時不是循師徒制掌握技術,只是閒時向父親聘請的師傅學習,「最初當然是做雜務,出外買東西和點算紙的數量,後來慢慢一步一步接觸印刷工作」。他先由釘裝做起,後來學懂用大型切紙機切紙,其後幫忙印刷,最後才學習親手執字粒和排版。1980年代是活字印刷最興盛的時期,「平時上班是朝九晚六,但那段時間常常開夜班至晚上九時半,師傅下班後就自己一人印至11時」。然而,今天刊印報章的技術大不同,他再沒有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現在有打印機,又有大型印刷集團,甚少人找活字印刷了」。任偉生近年主要舉辦手作坊,示範活字印刷的工序,除了以此為生,也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這老去的行業。
■香港新聞博覽館
地址:中環必列者士街2號
費用:免費
開放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7時(周一及農曆年初一至三休息)
■新聞博覽館免費公眾導賞團:
周六:下午1時、4時及5時
周日:上午11時、下午1時、4時及5時
(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文:陳威諾
圖:陳威諾、活字寶手作坊提供
[語文同樂 第5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