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聽圖說:施永遠的晚報回憶
【明報專訊】雖然施永遠已退下新聞火線,但他在傳媒界工作所學的一切仍藏於心底。帶大家走過中上環昔日報業基地的軌[,他再分享自己任職《星島晚報》記者時的經歷。報章上記者撰寫的一字一句,要由執字粒說起。
施永遠一邊走在中環的街道,一邊回憶年輕時做晚報的經歷。他在1980年成為《星島晚報》記者,晚報報道當天早上發生的新聞,要趕及即日出版,「晚報是在中午12時截稿,假如有大新聞則會等至1點,時間非常趕急」。當年電腦仍未普及,寫稿要用環保紙,而紙是從報紙頭尾空白部分裁出來的。記者會將內容縱向寫在紙上,行與行之間預留空白位置,方便編輯在空白處寫上校對修正的內容。每寫滿一張紙,便貼上另一張,施永遠說:「寫得長的話,像是奏章般,由於時間太趕,編輯只需要剪走不需要的部分拼貼起來即可」。後來電視台發展午間新聞後,大眾中、下午能看到早上的新聞,不再需要靠報章獲取消息,晚報因此沒落。
一篇篇報道變成一份報紙,記者採訪、撰文雖重要,但施永遠認為,關鍵工序還是「執字粒」。他求學時曾在《星島晚報》兼職執字粒,他說這份工作講求「快」又要有技術,但薪金不高,工作環境更接近攝氏40度,難處多多,「假設你要找『施』、『永』、『遠』這三個字(的字粒),『施』能在字庫前排、『永』(放置位置)可能相隔一條街這麼遠,『遠』甚至不知放在哪堙v。每個字有8種尺寸和不同字體的字粒,單是中文常用字就有2000字,但當時大部分執字工人學歷連小學程度也沒有,僅憑經驗和感覺找出所需字粒。直至現在,施永遠仍打從心底佩服執字工人。
施永遠續說,當執字工人到中午11時半仍未看到報道,便會站在記者背後給予壓力,每完成一頁稿,工人便立刻拿到執字房印刷,之後一般來說是沒有更正的機會,他慚愧地說:「我偶爾也會寫錯字,執字工人卻跟我說會在執字時替我修正,真的很感動。」施說執字工人幫記者修改文章,不會獲加人工,但見報時若被發現錯處,則是他們先「受罪」,因此十分敬佩工人的敬業精神。
文:陳威諾
圖:受訪者提供
[語文同樂 第5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