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ing:心靈問題來自母親? 靠閱讀尋出口
【明報專訊】拿着岡田尊司著作《母親這種病:現代人的心靈問題,可能都來自於母親?》的Caro說,母女關係是人生其中的課題。她們深愛對方,但情緒又帶點複雜,互相不能理解。這書曾給予她很多啟發,解釋了自己和母親的情感依附——書中認為每人成長也會受到母親的影響,小時若得不到母親認同,長大後會繼續渴求被他人認同。
遇上文學 自我解救
Caro形容,社會上遇到的經歷以至母親和她的關係,一度讓她在成長中陷迷失。至後來遇上文學,才漸漸解救自己。「文學給我很大的安慰。尤其到台灣讀英國文學後,我慢慢跳出很多框框。我讀了很多海外的哲學(著作),不同地方的文學文化,你會發現世界是很多元的。」中學時修讀過中國文學,閒時愛寫新詩,她覺得文學是種私密的溝通方式,小時候遇過歧視欺凌,她不敢告知他人,全都默默寫進日記;遇到人生解不開的難題,她也靠閱讀尋找出口。
其中一本影響Caro至深的書是《讓夢想覺醒的四項約定》(The Four Agreements Companion Book: USING THE FOUR AGREEMENTS TO MASTER THE DREAM OF YOUR LIFE)。她說,曾思考怎樣才能讓人獲得心靈自由,書中提供四個方法——第一是讓語言保持正直無偽,第二是別認為凡事都是針對你,第三點是不要妄作假設,第四點是時時刻刻全力以赴。「這本書我今天沒有帶來,因為太破爛了,我看了很多次,而且送了給姊姊,我覺得她也很需要這本書」。在華人社會中,膚色讓她在群體中輕易成為突出的一員,看畢這本書後,她猶如醒覺一樣,因為別人的目光和言語,未必是針對自己。
不想做大人 不戴有色眼鏡看人
現時Caro在演藝學院修讀戲劇,自言也正在學習「do not make it personal」,「在演戲理論中,有種叫『中性演員』的演戲狀態,就是要把演員身分去掉,才能完全進入角色。這令我明白到,世界上雖然有偏見,有母親對自己的期待、自己對自己的既定想法,但我們可以選擇不戴上這些有色眼鏡」。
「對我來說,成長就是一個瓦解的過程……但如果可以選擇,我不想成為大人。我想做一世小孩子,擁有一顆真誠的心,不會用有色眼鏡去看人。消除歧視其實講了很多年,但這只是第一步,真正要bring us together(聯合一起),其實是要我們感到大家是feeling connected(有共同聯繫)。」Caro說。所以,這個故事,並不關乎膚色,而是所有還在成長中的人。
文:袁志敏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語文同樂 第5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