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從字順:棄和保
【明報專訊】文:袁兆昌(教科書編輯、香港作家,著有《超凡學生》等)
古人寫字「手多多」,向左抓向右抓,有時寫成「手」,有時寫成「又」;後人為了方便抄寫,往往保存不了文字本來的形狀和意義。
在中文課程裏,幾乎每人都知道「休」字的意思,就是一個人(亻)站在樹(木)旁乘涼休息;與「休」字相似的「保」字,「木」上的「口」是什麼意思?「口」原來不是口,它本來的寫法是個小圓圈,指的是嬰孩頭部;「木」原來不是木,它是嬰孩身驅,連着頭部的直畫是指頸胸腹腳,並有一個橫畫,是指嬰孩雙臂;撇和捺是後人所加。而「亻」不是一般人,而是照顧嬰孩的人,意思是有個大人正在抱住孩子,養育並保護他。
在古字這麼多的孩子裏,最可憐的、最難辨認的,必是「棄」字裏面的孩子。「木」不是木,而是一雙手;「?」是一個籃子,本來是小圓圈下的一直一橫,後人寫成點橫撇趯點,不知所云。沒錯,「棄」的意思就是遺棄嬰孩,放在籃子後,讓它留在別人的家門外,或是放在河裏漂流。
經歷古人與後人「手多多」改改改,木非木,人非人,筆畫多了,意思模糊了。在這群寫字的祖先面前,我們何嘗不是不受保護、被字義遺棄的孩子。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44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