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文史:濫(laam5) 捕(bou6)
【明報專訊】風靡全球的Switch遊戲《集合啦!動物森友會》,玩家要大量捕獵動物以掙錢開發無人島,惹來環保團體鞭撻鼓吹濫捕,質疑令人產生「人類比其他生物優秀」的誤解。悲觀地看,遊戲確實反映歷史:人類文明的發展正是建基於剝削其他物種——當然如何扭轉,是現代的重要議題。
文明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為禮以奉之,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古人生活中頭等大事的祭祀,按階層牽涉不同的動物作為祭品,那既是透過豐厚物質酬謝大自然,也是禮儀的彰顯。現代學者認為,文明與物種豐足有着密切關係。歷史學家Ian Morris《西方憑什麼》指出,人類眾多文明中進佔過全球最先進位置的,就只有中東—歐洲(史前至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工業革命至今)與東亞(隋至清中期)這兩者,他引用生物地理學家Jared Diamond《槍炮、病菌與鋼鐵》的資料解釋,兩者源出的古文明——兩河流域與華夏,可馴化的動植物較其他地區豐富,早早踏入農業社會,搶得發展先機。
人禽
動物權益現在是普世價值,古代則相反:傳統禮樂道德正是以人類凌駕其他動物為前提。孔子弟子子貢不欲在祭禮宰羊免得濫殺,被孔子以「爾愛其羊,我愛其禮」阻止;但若是人的範疇,就算只是以像人的人俑來陪葬,孔子也極不同意(「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孟子的「人禽之辨」更直白:他認為人類的優勝之處是道德,若安於逸樂而不學禮義,則無異於禽獸。如此高舉差異,固然是繼承自遠古的物種競爭(故傳統極重視繼後),亦因此中國有極多諸如禽獸不如、沐猴而冠等借動物罵人的用語。至今政見不同者互罵對方為某種動物,也脫不出如此思維。
危機
一如《動森》的主角是玩家而非動物,濫捕之所以成立,在於一個種族獲得掌管大局的優勢下,弱肉強食欺凌其他族群,人與動物如是,人類社會亦如是——古代便常有屢興大獄的時代。講求仁政的先哲亦敏銳察覺到濫捕的環境危機,故提倡節制取物,如孔子「釣而不綱」(釣魚不用大繩),孟子謂「數罟不入洿池」(池塘不放細網)——當然重點還是「魚鼈不可勝食」,保障人類無限取用。理論如此,實則國人自古嗜吃山珍海錯,古今大量物種已被消耗得瀕危甚至絕種。人均海產消費量一直居世界前列的港人,又會否有一絲罪咎感?
.葉雨舟 - 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遊戲截圖
[語文同樂 第4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