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2017年發表報告,顯示中學生的性知識水平下降。「性教育」於本港被學校乃至社會忽視,《學校性教育指引》遭批評自1997年修訂以來從未更新,與現實嚴重脫節。青少年具備正確的知識和價值觀,才有能力就性關係、人際關係等作出知情且負責任的決定,同時加強自我保護,免受性侵犯、避免意外懷孕或感染性病等。
■題目:指出及解釋影響香港青少年性觀念和性知識的因素。
◆關鍵字解讀
性觀念和性知識相關知識:
? 英語詞彙sex education和sexuality education的中文皆為「性教育」,然而前者通常以性的生理層面為重點,後者涵蓋的範圍較廣泛,包括心理、社會層面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09年發表並於2018年修訂的《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屬性教育方面自願採取的國際標準,供以權利為基礎、反歧視為方針的地方運用,涵蓋性的不同層面,如性行為、性健康、生殖健康、性別平等和性別身分等
因素:
若引致事情發生的背景複雜多元,也無法單一並完整地解釋事情,只能呈現其「可能」,這些情G多數以「因素」解讀。
■爆point參考
(1) 學校教育因素
解說:本港實行12年強制的免費教育,故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如學校投放充足課時於性教育,並因應社會實G及專家意見更新教育內容,將有助青少年汲取正確及最新的性知識,形成較符合個人成長需要及社會規範的性觀念。相反,若學校的性教育不足或落後,青少年難以在成長的關鍵階段獲得正確的性觀念和性知識
例證:《學校性教育指引》(《指引》)1997年後從未修訂。中大社會系教授蔡玉萍、博士生黎苑姍2017年11月撰文指出,執行《指引》與否由學校自行決定,而香港大部分學校把《指引》融入生物、常識等科目,或以一、兩堂推行,令學生只可接受很皮毛的性教育。她們認為本港學校的性教育側重生理結構的知識,忽視涉及的個人身分及健康、法理規範、人際關係、社會責任等層面,或導致嚴重的個人及社會後果
(2) 家庭教育因素
解說:家長與子女接觸的時間多,而且通常關係較親密、互相信任,應是推行性教育的理想人選。如果他們把性教育視為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環,將有利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學習性知識和性觀念。不過,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性向來被視為禁忌,父母或因尷尬、保守,如認為性教育等於性行為/性技巧教育,未必主動向子女灌輸性知識,甚或敷衍、禁止子女提出性方面的問題,可能令孩子對性存在誤解,認為不應談性,剝削他們學習性知識和性觀念的機會
例證:民間智庫MWYO 2016年委託民調機構Ipsos HK調查,訪問502名12至24歲本港青年,僅4%受訪者稱性知識主要來自父母或長輩,老師佔29%、媒體有27%,色情電影或作品佔11%;77%受訪者稱,父母從沒有與他們談及性話題,男生的情G尤為嚴重
(3) 網絡資訊因素
解說:長輩避談性,青少年亦可能羞於請教,但現時網絡發達,有關性的資訊垂手可得。若對互聯網用得其所,將有助性知識普及,例如青少年瀏覽社福機構的網頁,觀看性教育專家或社工分享的知識或建議,有助形成符合道德價值的性觀念。相反,網上充斥錯誤的性知識和性觀念、暴力色情等不良資訊,青少年若誤信當中的資訊,性觀念將受負面影響,更可能墮入與性有關的陷阱或罪行,如裸聊、援交、色情短訊(sexting)、虛擬性愛(cybersex)等
例證:青協學校社會工作組青年工作幹事林亞絢2019年2月稱,不少學生戀愛觀受網絡或社交媒體影響,潛移默化,如她到校舉行工作坊時,常聽到學生說自己是「A0」(A即Available,意指單身;0指拍拖次數為零)、「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等網絡術語,學生貶低自我價值,如有學生的自身價值建基於有其他人愛。她又說,近日學生常說「綠色之光」,社工從網上搜尋後才得知是指「當發現伴侶一腳踏兩船時,仍要原諒及無條件包容對方」,惟此非正確想法
(4) 社會因素
解說:青少年在發育過程中,會對親密關係和性有好奇及憧憬,如果社會風氣容許正面討論性話題,可讓他們敢於提出關於性的疑問,師長也樂於討論。相反,如社會風氣保守,人們對性感尷尬及羞於啟齒,青少年難以從與家長或老師的討論中,得到正確的性觀念和性知識
例證:嶺南大學社會學及社會政策系副教授陳效能曾撰文指出,本港學校可自行決定如何推行性教育,但因教育制度重視學術表現和評核的量化結果,學校要騰出寶貴的課堂時間推行性教育屬奢侈,教師講解時也容易覺得尷尬;她亦認為本港社會對性缺少正面的論述,除了異性成年人在婚姻中的性行為和情慾屬「正當」,其他的情慾都被視為危險甚至是污穢淫亂的,陳認為在這社會文化下,性成了社會禁忌,如何能夠正面地討論禁忌,正是性教育面對的挑戰
(5) 朋輩因素
解說:青少年於成長時期一般與朋輩互動緊密,自我形象、自尊、個人身分建立均受朋輩影響。若青少年可與朋輩一起循正確途徑學習性觀念和性知識,便可互有正面影響。相反,青少年的思想、心智未成熟,容易互相影響或誤導,若朋輩間分享的性知識有誤或流於片面,將難以汲取正確性知識和性觀念。另外,朋輩間會互相比較或尋求認同,可能因「人知我知」、「人有我有」的心態而對性躍躍欲試,如瀏覽網上色情資訊、於手機通訊程式分享裸露照片等
例證:青協學校社會工作組2019年2月公布「兩性關係及價值觀」問卷調查結果,3068名受訪中學生及大專生中,有58.1%受訪者稱從朋友獲得兩性相處的知識;有戀愛經驗的925名受訪者中,更有68.6%從朋友獲得兩性相處的知識
(6) 傳媒因素
解說:大眾媒體長遠可影響社會文化,如果媒體可散播正確的性知識和性觀念,青少年便從中有所得荂C可惜,部分本港報章、雜誌、電子遊戲和影視作品等充斥偏差的性觀念,青少年可能不知不覺受影響,混淆虛擬與現實,又或未能分清「性」和「愛」的關係。媒體亦不時出現貶低女性、「物化」女性的作品,影響青少年對兩性關係產生錯誤認知
例證:家計會文章〈點解傳媒咁好性?〉指出,「性意識」除了性知識外,還包括性觀念、性態度、性別角色、兩性關係,以至一切和性有關的描述。文章稱,傳媒描寫的「性」往往不整全,且有數個特點,包括「物化」女性,如相片、版面編排等的茞朝I往往是其身體,特別是胸部、臀部,強調女性是「被觀賞」的,而讀者是「觀賞者」
文:古晨燕
[通通識 第6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