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兩間大學成為警民衝突焦點,燃燒彈與催淚彈遍地,過度暴力的質疑聲愈來愈大。中國人常說止戈為武,但古中國軍事水準卻長期在世界頂尖,似乎十分矛盾——因為古人對於軍事本就不止一種面向。
反戰
文天祥〈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感懷高中狀元報國最終戰敗被俘。干戈常用以借代戰爭,早期用法卻有反戰之意,如清華簡〈說命〉「惟干戈作疾」*(干戈能引發災禍)、《詩.時邁》「載戢干戈」(周滅商後收起兵器),後世詩文亦多類此。因為傳統崇尚德治與禮法,非關正義不應開戰,《左傳》「師直為壯」、《漢書》「兵出無名,事故不成」即是此理。好戰的衛靈公請教軍務,孔子即裝不懂。
*今本《尚書》有〈說命〉三篇,但古人認為是後代偽造。本文所引的是近年研究出的清華大學藏簡〈說命〉(〈傅說之命〉),當是先秦的《書》類文獻
國事
話雖不好戰,卻不等於輕視軍事,《禮.文王世子》謂貴族「春夏學干戈」,《左傳》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宗廟與出兵的祭祀是最重要禮儀。經歷部落爭戰才形成國家,上古時代深知軍事的重要,《左傳》曰「廢興、存亡、昏明之術,皆兵之由也」,軍事是國家興亡的關鍵,不能廢去。《論語》記述孔子最慎待的是齋戒、戰爭、疾病,他回答子貢問政時亦說「足食、足兵、民信」,把軍備視為治國基礎條件。
兵家
反戰理想隨時代轉變而崩解:禮崩樂壞的春秋爭戰已是常事,戰國更變成耗盡國力的總體戰,一仗可定興衰。「詭道」的兵家因而興起,樂毅、白起、李牧等名將輩出,孫吳兵法等兵書湧現而理論成熟,到漢代出現目錄學時,兵書已是比肩儒經、諸子的一大書種。正因作用大卻不利長久管治,唐代起兵書禁止在民間流通,宋代文治更令儒學走向極致,才有〈過零丁洋〉末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義戰豪氣,成為千古名句。
◆題外話
止戈為武
若勸說別人不要動武,「止戈為武」是常用成語,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楚打敗晉後,臣子建議築起高台立威,楚莊王卻引用武王伐紂之例,認為停戰以德服人才是上策。字源上「武」確是由「止」與「戈」組成,但古文字的「止」本是腳掌的象形,故「武」原意是提荍L器行走。後來「止」被借用為停止而以「趾」表達本義,才有這個穿鑿詞義的成語。
.葉雨舟 - 書呆子一名,喜歡反思中日韓歷史文化的種種,希望東方社會能重拾對東方文化的認識。
文:葉雨舟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第4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