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晚上,我和7歲女兒溫習功課,她喝的豆奶剩下小半杯。後來,外婆坐在對面喝茶,我說,「給我一點茶吧。」她看到桌上的杯子,問,「這是你的嗎?」我沒來得及回答,外婆已經誤把茶倒進妹妹的豆奶杯堙C見狀,妹妹大聲哭起來。我解釋說,杯堿O妹妹的豆奶,這樣豆奶和茶都不能喝了。外婆說,對不起啊,我以為這是你媽媽的杯子。 可是妹妹繼續大聲哭,幾秒鐘過後,外婆變得有點不耐煩,「我都說對不起了,不就一點豆奶嘛,幹嘛還要哭?」然後生氣地走開。 「不准哭」忽略孩子情緒 這讓我想起多年前的一次家庭會議,父母和哥哥姐姐們做了一個違背我意見的決定,雖然我已經不記得是什麼決定了,但仍記得當時很生氣,衝出家門,在外面呆了半天才回家。雖然大家都擔心我,卻又責怪我反應太大,讓我覺得更鬱悶、無助和自責。 常常看到街頭有家長大聲罵小孩,「哭什麼哭?快給我閉嘴!……哭完了走人。」小孩被家長的架勢嚇住不敢哭了,可是哭是因情緒而起的反應,家長用「否定」的方式制止了反應,以為已經解決問題,卻忽略了孩子的情緒,錯過透過情緒了解孩子遇到的問題或需要的機會。 給孩子表達感受的空間 有句老話說,「Don't cry over spilt milk」(別為打翻的牛奶哭泣╱不要為無法挽回的事懊惱),可是在孩子看來,哭是純粹表達他們失去牛奶的不開心,牛奶不是你的,你當然覺得沒事。否定他們的情緒表達,有可能令他們封閉情緒,否定自己。 當孩子的情緒風暴來臨,首先、我們大人不要輕易把這個情緒的反應歸咎於自己(大人較容易因為小孩在公眾地方哭泣,怕被別人責備而過度反應);第二、接受孩子因情緒失控而哭泣、耍賴等「暴風雨」,陪伴一旁、確保安全。在暴風雨過後,找到他們的情緒和需要,指引他們找到並使用更適宜的方式表達情緒(例如,女兒和我約定,她哭的時候,我抱?她說,「媽媽愛你,不要哭了」,然後倒數10秒,她便會停止哭泣)。牛奶打翻了,我們給孩子表達感受的空間,才能找到更好的溝通方式。 之後,我和女兒、外婆談心,發現她們之前的不開心已經一掃而光,雨過天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