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周的東盟和東亞峰會,印度決定不參加《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 但東盟10國,加上中國、日本、韓國、澳洲及新西蘭仍爭取於明年2月簽署協議,組成一個GDP總值接近全球三成的貿易聯盟。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表示,儘管印度未加入RCEP,但其餘15國已設法達成共識,這已是重大的成就,希望印度明年仍能簽署成為RCEP的一部分,若然印度未能簽署,就由RCEP成員國來決定未來發展。英國廣播公司形容,印度是全球保護主義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根據美國貿易代表處的數據,印度平均關稅率達13.8%,在主要經濟體之中最高。到底印度的保護主義從何而來?資料來源:英國廣播公司、《海峽時報》、《華爾街日報》
印度在1947年從英國獨立以後,有數十年時間沒有國際貿易,主要透過本國生產、供應本國消費的模式,勉強維持自給自足的局面。不過在1990年代初發生貨幣危機後,這經濟模式難以持續,迫使政府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求助。IMF的幫忙有附帶條件,就是印度必須對外國的投資開放,消除貿易壁壘和限制。
美批貿易政策不透明不可測
很多分析將IMF介入,視為印度重新融入全球經濟的開始,並在過去20年間,使其勞動力與世界各地的公司聯繫起來。如今,全球各地企業紛紛把職位外判到印度。許多公司都把客服中心、IT系統支援、軟件開發中心等遷往印度,藉以利用當地相對廉價的人力。這也幫助印度實現了與美國的商品和服務貿易順差。
現任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於2014年上台後,亦承諾通過經濟自由化來促進經濟增長,例如將10多項稅項整合為一項國家銷售稅,促進印度跨省貿易。不過印度在國際貿易方面似乎未有顯著的進展。美國總統特朗普多次抨擊印度對哈利電單車(Harley-Davidson)和美國威士忌的關稅。美國貿易代表處更批評印度的貿易政策不透明,不可預測。
美國印度商業委員會前副主任羅索(Rick Rossow)稱,印度政府的策略一直是引入外資、抗拒國際貿易。「印度製造」是政府的主要政策, 積極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推動本土製造業發展。為實現這目標,印度對競爭對手設貿易壁壘。過去西方進口貨是印度政府的限制目標,如今中國貨被視為日益嚴重的威脅。去年印度就提高了太陽鏡、打火機、果汁等貨品的進口關稅,以阻止這些中國貨進口。
印度政府的糧食安全計劃,也被西方質疑為保護主義。根據該計劃,印度政府為農業提供大量補貼,從而為窮人提供廉價食物。美國和一些國家認為,此舉違反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補貼限制規則。WTO前澳洲代表格羅祖賓斯基(Dmitry Grozoubinski)稱,印度聲稱最貧窮的國民負擔不起食物,因此農業補貼是合理的,不過印度政府同時維持巨大的關稅壁壘,有效阻止了可能導致印度食品價格下跌的外國糧食進口,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印度成為了WTO農業補貼問題的麻煩製造者。
莫迪「抗拒西方國家欺凌」爭選票
格羅祖賓斯基稱,莫迪所屬的執政印度人民黨一直標榜支持貧農,抗拒西方國家欺凌,是為了鞏固民意對政府的支持。去年12月,印度政府禁止亞馬遜等外國零售商與印度商品賣家達成獨家的交易協議,旨在安撫印度小商人,而他們也是關鍵的選民基礎。
分析認為,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可能會侵蝕自由化帶來的經濟效益。研究機構TS Lombard印度研究總監德維什瓦爾(Shumita Deveshwar )稱,印度如想確保長期繁榮,就需要進行貿易改革。印度與美國近期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令兩國關係緊張。美國去年拒絕豁免向印度的鋁鋼加徵關稅,觸怒了印度。該國6月宣布,向28項美國產品徵收關稅,報復美國終止印度的優惠貿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