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創新及科技局2017年底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提出於2019年就在中環及其鄰近地區推行「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計劃)諮詢公眾。運輸署指出,計劃目的是減少車流及紓緩擠塞、提升道路使用效率、體現集體運輸優先、改善路邊空氣質素。雖然社會大致認同計劃的理念,但其推行細節引起不少討論。
◆事件背景
中環交通擠塞問題嚴重,運輸署研究於中環核心區實施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並初步擬定收費範圍:西面以上環林士街起,至中環美利道及花園道劃界,南面沿皇后大道中、下亞厘畢道及荷李活道劃線,涵蓋區內干諾道中、德輔道中、民祥街、民光街等主要道路。
運輸署2019年5月諮詢中西區區議會,該署總工程師(策略研究)劉漢偉說,運輸署擬按次收費,部分車輛可獲豁免,包括巴士、小巴及校巴等集體運輸工具、殘疾人士專用車、緊急服務和警方用途車輛。劉解釋,的士屬個人化點對點服務,故收費不獲豁免,但考慮到市民對的士有實際需要,故收費水平會比私家車低;貨車送貨亦支持中環商業活動,會另有措施鼓勵貨車在非高峰時段進入收費區。
立法會議員兼中西區議員許智艄號B輸署仍無提供收費水平,亦不豁免當區居民收費。他認為運輸署要按時收費,才能打擊區內長期違泊的「老闆車」,解決交通擠塞問題。另有區議員擔心半山及收費區周邊道路,會因計劃實施而變得更擠塞。
運輸署助理署長(策劃)林秀生回應稱,留意到不收費的替代路線及收費區周邊有可能出現擠塞問題,會小心處理,交通評估及研究都會照顧到相關區域。
■評論摘要(經編輯刪節)
當區居民應有豁免或優惠
「政府的方案沒有豁免當區居民的收費,對每天須在區內出入的居民不合理及不公平。計劃目的之一是鼓勵駕駛者在收費區外泊車再步行進入收費區(park and walk),但目前收費區外的泊車位嚴重短缺,配套並不足夠。」——民主黨中西區議員許智
收益補貼市民使用公共交通
「政府必須讓市民感受到(計劃的)好處……既然政府承諾收到的擠塞費不會送去庫房,而是回饋市民,最好的方法是增加市民使用公共交通的補貼,進出中環,讓市民對政府鼓勵私家車使用者利用公共交通的意圖更明確。」——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熊永達
收費助紓緩交通擠塞
「中環商業區於繁忙時段的行車速度與成年人每小時4至5公里的平均步速相若,交通擠塞令路邊空氣污染惡化。政府必須加快落實計劃,並以類似『專款專用』的模式,將收益用於改善公共交通服務及配套措施。」——香港地球之友
違例泊車才是問題重心
「有錢人不介意付費,便可繼續佔用道路;無錢、必須用的,卻不能用。擠塞問題多出於『老闆車』和貨車違例停泊,政府不應針對純粹駛經該區的車輛,否則只治標不治本。當局可禁止貨車日間佔用道路,安排在晚間落貨。」——中西區區議會副主席、民建聯陳學鋒
◆解讀衝突點工作紙(表)
■網上工作紙另設概念闡釋及延伸問題:life.mingpao.com/htm/dl/20191107BY.doc
[通通識 第6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