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鄧文瀚曾於小學任教數學、常識、科學及電腦科,笑言:「當時任教的小學,學生比較『串』,經常會挑戰老師,問我不同事物的原理。」為了解開學生的疑團,他化身STEM Sir,開始鑽研身邊事物背後的科學原理。
拍兒童節目入屋 學生偷飲豆奶入文
5年前,香港尚未大力發展STEM(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之時,鄧文瀚曾在一間玩具模型店遇到一名拿茈|驅車模型的中四生,雀躍地與店員交流四驅車的科學知識。站在一旁「偷聽」的他,腦海旋即閃過高中物理課學過的摩擦力、旋轉運動等知識,也憶起自己上常識課時教授的電動玩具、電路、電與生活等原理。鄧文瀚在課堂分享於模型店的「偷聽」經歷,學生聽得津津有味,對四驅車製作很有興趣。碰巧有學生的祖父是珠寶商人,他的家人知悉此事後捐款予學校,加上校長支持,令四驅車大賽成真。
四驅車大賽結束後,有教師說比賽令學生學到很多科學知識,請鄧文瀚務必繼續舉辦。這番話令鄧文瀚頓時全身注滿責任感,「我認為自己有義務繼續推廣STEM」。及後他成立推廣STEM教育的協會,組織全港擅長電腦及STEM的中小學教師,亦積極參與各種STEM比賽。一次比賽中,鄧文瀚認識了補習社創辦人及電視藝員林溥來(Patrick Sir),在其介紹下與電視台合作,籌備兒童節目環節〈STEM出創意〉。節目監製更建議他「粉墨登場」講解STEM知識,「我當時以為拍了兩集就完,誰知反應好,一拍便是3年」。
教STEM的形象「入屋」,大眾不再稱呼鄧文瀚為鄧sir而是「STEM Sir」,更獲電腦雜誌邀請撰寫STEM專欄「STEM in Life」。他說首篇文章主題靈感來自一名不守規矩的學生,「有次上課,發現有學生偷喝盒裝豆奶。為令課堂有趣一點,不想只責備該學生,就以盒裝豆奶考考他們如何計算尚餘多少毫升」。學生不斷拋出想法,啟發了鄧文瀚以盒裝豆奶入文,透過飲品成分、包裝設計、重量與分數的關係等,引伸出STEM知識。
追求不一樣STEM書 身邊事物培養聯想
鄧文瀚以教師、節目主持及專欄作家身分「三線」發展,後來任教的小學校長退休,新任校長對STEM的重視較少,為繼續追尋「STEM in Life」的教育理想,他轉到另一間男女校任教,一年後再「跳出學校」,與其他機構合作,到全港不同學校及商場舉辦活動,並吸引出版商聯絡他出書。STEM包含科技,當大家都以為鄧文瀚會應科技潮流出版電子書,他偏偏出版實體書,「實體書可以隨時閱讀,我喜歡打開哪頁就讀哪頁,閱讀電子書就要看電量是否充足、附近有沒有網絡等問題。加上,閱讀電子書時可能受其他電子應用程式吸引,專注力會較低」。
除了打破大眾對出版STEM書籍的想像,內容上鄧文瀚也追求不一樣。大部分科學書滿是數據、專有名詞及科學原理,教讀者半懂不懂,他認為香港學生都「很現實」,「看一本書時,會考慮是否有助他們應付身邊的事物」。撰文時,他借鑑舉辦活動的經驗,將日常生活接觸到的事物與學校課程連結起來,如雨傘連結等腰三角形,讓讀者從身邊事物聯想到科學知識,亦培養他們的聯想能力,發揮創意。他又相信運用漫畫對白及圖像,容易交代事物跟科學原理的關係,令科學知識變得更加易明,其首部漫畫作品《STEM少年偵探團》就這樣面世。
不過,漫畫圖像多,部分比較保守的學校並不鼓勵學生看漫畫。鄧文瀚想到出版較多文字的圖書《兒童地方誌》,拆解每區古蹟涉及的科學原理。書名雖包含「兒童」二字,但目標讀者群不止兒童,「我希望家長和教師都可透過此書了解該區歷史,平常與孩子相處時運用出來」。圖書共有18冊,每冊介紹一區,第一冊介紹九龍城區,「因為這是我教育生涯的第一站,我對此區的認識也是最深的」。為了貫徹「STEM in Life」,他出盡法寶,如《兒童地方誌》尾頁附有「地方康樂棋」,希望讀者玩康樂棋之餘,還可「帶荇悒誚b香港旅行,做到走到邊、學到邊」。
■書籍推介
鄧文瀚愛寫STEM書籍,也愛看科學書。他給同樣喜歡科學的你推介以下書籍:
《東西這樣做!》
(Old?ich R??i?ka著,劉清彥譯)
書中分麵包、湯匙、T恤、椅子、書和玻璃杯六大主題,各主題設介紹頁,附有大型拉頁及書中書,讓讀者具體地了解不同物件的製作過程。「此書是我的(寫作)靈感來源。」物理原理深入日常生活,鄧文瀚希望學生閱讀後可聯想生活物品與STEM的關係。
Super Cool Tech: Technology, Invention, Innovation
(Ian Graham、Tom Jackson著)
以為這是部手提電腦?其實是如假包換的實體書!此書介紹多種尚未或正在研發的未來科技產品、設施等,作者不止提出產品的概念及用途,亦會解釋產品的科學原理、製作方法。鄧文瀚說書中提及的科技產品及設施皆是出自作者的想像,學生不妨跟作者一起想像未來。
文:方綺婷
圖:林靄怡、受訪者提供、網上圖片
[語文同樂 第4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