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觀看影視作品可以有不同的切入點,包括欣賞美學的角度,如燈光、設計、人物造型;文學的角度,如對白、劇情編排等。修讀通識科的同學又有否想過活用課堂所學,分析影視作品呢?筆者今次會以2019年大熱的動畫《反斗奇兵4》作示例解說。
文:中學助理校長及公民教育統籌 洪昭隆
相信同學對《反斗奇兵》系列不會陌生,其普及程度和影響力覆蓋男女老幼。系列最新的第4部作品中,主角之一、牛仔玩偶胡迪面臨對生活環境的懷疑和抉擇。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相當著名,可解釋人類的行為動機。根據其研究分析,人們普遍有不同的生活需求優次,在低層次需求獲得滿足後,就會渴望較高層次的需求,由低至高排列的需求包括:生理、生存需求,例如食物等;安全需求,例如人身安全和健康保障;社交需求,例如家人、友儕關係及愛與被愛等;自尊需求,例如體驗自我存在價值;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需求,即實現個人理想。
? 生理、生存、安全需求
在《反斗奇兵4》中,由於主人安仔長大了,胡迪和巴斯光年等玩具被送到新主人寶妮的家。故事開始時,觀眾可能擔心胡迪會成為被遺棄的玩具。幸好,胡迪和玩具朋友們順利住進新主人的家,部分玩具更可以盡其職能和角色,陪伴新主人成長。故事一開始已經告訴觀眾,不用為玩具(在動畫中他們是有生命的)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層次擔憂。
? 社交需求
之後,主角追尋更高層次的需求。在角色設定上,胡迪需要的不止是玩具朋友的陪伴,更需要主人認同,令他感到被愛和尊重。面對新主人,胡迪失去了原有的滿足感,寶妮對他的態度與安仔截然不同。在選擇玩具時,寶妮往往無視胡迪,令他在社交層面上得不到滿足。寶妮更於學校利用廢物製作出新玩具小叉,成為其新寵,對照胡迪的失寵。
換個角度看,新角色小叉最初也面對不安和困局,玩具身分令他離開了舒適區(即垃圾桶)。面對環境以至身分的轉變,他一直拒絕認同新身分,忽略了自身價值,只希望逃回垃圾桶。
? 自尊需求
故事繼續推展,胡迪不甘於平淡生活。由於他有與安仔一同成長的成功經驗,所以決定協助小叉認同玩具身分,並將此定為新目標。過程中,胡迪的社交需求再次得到滿足,雖然他不會成為寶妮最愛的玩具,但他有小叉這個新朋友,又重遇牧羊女寶貝。胡迪透過幫助小叉成長,獲得自尊感,再次體驗到其存在價值。
? 自我實現需求
最後,胡迪面對未來生活的抉擇。小叉成長了,一班玩具朋友也可以安然快樂地在寶妮的家生活,若胡迪一起回到寶妮身邊,不失為圓滿的結局。但胡迪從寶貝的經歷中得到啟發——達成目標後,有否其他生存意義呢?結果,胡迪選擇離開安全網,與寶貝一起踏進冒險旅程,追尋和實現個人理想。
總括而言,大家可以從故事中看到,人在不同的情境可以有不同的選擇,這亦可說明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是用於解說人的選擇動機,而非固定的發展過程。就算成長環境相近,有人會滿足於生理需求層次,有人則終身追尋挑戰。筆者希望同學多活用課堂所學的理論和技巧,分析影視作品,發掘趣味。
[通通識 第6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