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雖死猶生
人死如燈滅,但精神不滅。這些年來,我們曾訪問不同界別的大小人物,本地文壇泰斗劉以鬯(圖一A)、台灣文學大師余光中(圖一B)、女歌手盧凱彤(圖一C)、資深演員孫季卿(圖一D)先後辭世,但他們的遺世作品繼續影響後人。當學貫中西的文學大師余光中生前說他仍在起跑點,你還敢動輒說心很累嗎?
街頭智慧
大大小小的人訪當中,小學畢業的「渠王」嚴照棠(圖二)學識不高,字體卻隨街可見。街頭寫字只為搵食,甘冒被捕之險,24小時候命,通渠考應變,窮則變,變則通。記得他說遇上困難,不要投降,投降是永遠的失敗者,通渠如是,做人如是。
傳統不老
民間工藝與傳統文化,經得起時間考驗。「先達商店」第三代傳人Miru Wong翻出多款繡花鞋(圖三F),從一針一線,訴說傳統工藝與現代潮流,懷舊衣飾,原來可以穿出新意;當人們埋首手機遊戲玩意,我們借圍棋談做人處世之道(圖三G)。
潮學語文
要學好語文,不一定靠課本——借惡搞文化談通俗歌詞的社會作用;從網絡紅人(KOL)連繫到「紅色」的傳統意義;由《愛.回家之開心速遞》角色名稱「大小姐」、「送水輝」講到古人花名(圖四)。
見字如人
中學生怕多字怕悶,為吸引眼球,古靈精怪的欄目點子層出不窮,如〈天下名句〉、〈神回覆〉等。本學年遊戲版面〈文字青春痘〉和〈文字發酵〉,希望大家執筆不要忘字;記住學好中文,不止一途。
中學限定
過去幾年,校園曾發生自殺潮。遇見不少學生面露疲態,期盼盡快長大,脫離無限補課、操卷的日子。中學生活真的如此蒼白嗎?帶茬o疑問,以「只有中學生才擁有的經歷」為宗旨,完成調位、家政課、小息(圖五)等專題,學生讀者特別喜歡封面的手寫短詩,會用手機記下。系列隱藏的信息是:別急茠齯j,要揮別的是文憑試,而不是青春;不要死,活下去。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這概念可套用於考生專訪。每年開學專訪前人應試心得,供後人取經,得以更從容應付文憑試(圖六)。記得考生備試方法層出不窮,最難忘是有學生看YouTube娛樂短片放鬆,但刻意調快速度,順便練習聆聽,母親誤以為他在聽佛經。
神交古人
不用穿越,你我也可與著名的古代人物神交!〈名家臉書〉(圖七)借用古代各個名家身分,在「面書」上寫帖文,博同學笑住認識名家小事;又借關公之名,大談「關公.公關」災難。談笑間,用文字接通古文知識。
時事出發
有人抗拒時事,覺得太過嚴肅,通識科還嫌讀不夠嗎?但轉個角度看,新聞亦是故事,齊集記敘文的時地人、原因、經過、結果。如何講、講什麼,很考功力。像「反修例」運動下,我們專注說第一道連儂牆誕生的故事(圖八),在讀者心中撂下好奇。人好奇了,就會求真。
生鬼文言
(最長壽!)
文言文艱深又離地,為什麼還要學?洪若震博士以鬼故和笑話做藥引,打開文言大門,重寫一個個詭異或幽默的故事。文章短小精悍,意義深遠。最長壽欄近年增設言外言,助讀者領略古籍蘊藏的精粹,以古鑑今。
(鳴謝插畫師鍾錦榮每期精美配圖,(圖九))
[語文同樂 第4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