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2012年成立5億元「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社創基金),培育出為輪椅使用者提供接載服務的「鑽的」、建立社會房屋網絡的「要有光」等社創企業。不過,社會創新在港仍未算普及,英國文化協會的社創項目「BRICKS」昨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本地大學的社創項目應注重實踐多於理論,並應加強院校之間及與社區協作,為解決社會問題尋求嶄新方案,回應社區實際需要。 英國文化協會獲社創基金撥款資助,去年8月推出「BRICKS」社創項目,全名為「Building Research Innovation for Community Knowledge and Sustainability」,即「建構社會知識及可持續發展的創新研究」,以促進高等院校、非政府機構等尋求方案,改善本地社會問題。 英國文化協會委託香港及英國學者研究,探討本地8間資助大學在社會創新方面情G。研究報告指出,本地院校有關社創的研究側重理論及個案研究,較少應用或實踐,主因是院校以刊登學術論文為目標,加上大部分研究資金來自院校及研究資助機構,而不是非政府組織或社會企業等。另外,本港社會問題環環相扣,如社會平等議題、人口老化、住屋需求等,院校之間、跨界別及與社區的協作不足,亦難以解決社會問題。 編者倡辦比賽辦實習 鼓勵院校合作 報告書編者之一、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蔡振榮建議,為提升學生對社創認知,院校可嘗試邀請更多業界人士分享經驗、安排實習,甚至辦比賽,令教職員及學生可將知識活學活用。他並建議政府及研究資助機構提供的資金,應鼓勵跨院校及跨學科協作,做更落地的應用研究,增加研究影響力。 明報記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