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港大民意研究計劃6月下旬就「港人身分認同」調查,有76%受訪者認為自己是廣義的「香港人」,23%認為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兩者分別是1997年來的新高及新低。曾研究香港人身分的學者認為,兩次反修例遊行增加港人歸屬感,「香港人加油」等口號顯示出普及的感情,對上述結果不感詫異。
23%自認「中國人」 見新低
港大民研於6月17至20日以電話隨機訪問1015名香港市民。民調要求受訪者從「香港人」、「中國人」、「香港的中國人」及「中國的香港人」四者中,選擇自己認同的身分,相關受訪者佔比依次為53%、11%、12%和23%。
換言之,76%認為自己是廣義的「香港人」(包括「香港人」及「中國的香港人」),23%認為自己是廣義的「中國人」(包括「中國人」及「香港的中國人」),兩者分別是1997年來的新高及新低。
另外,認同感以10分滿分計,「香港人」在6項身分中得分最高,達8.61分,較半年前升0.27分,亦是1997年來新高;其後得分順序為亞洲人、世界公民、中華民族一分子、中國人,最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僅得4.82分。
就特區成立周年方面,有27%受訪者因成為中國國民感自豪,比去年減逾11百分點;在18至29歲受訪者中沒有因此身分而感自豪的比率達九成。
馬傑偉:中港政治差距拉大 更想捍衛
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退休教授馬傑偉表示,對調查結果不感詫異,並認為反修例運動對此有重要影響。他說,近年本土派所提的「香港人」牽涉民族、族裔元素,較受年輕人接受;而近日在街頭上的「香港人加油」等口號,呈現親切的感覺,「令人覺得香港是我家,要保護它」,是一種普及的情感。
馬傑偉續說,身分認同是靠個人對該社群的想像而建立,「認同感是好虛的概念」;但經歷兩次大規模遊行後,「有人貼人、實在的感覺」,想像群眾現於眼前,對「香港人」的身分認同形成衝擊,增加歸屬感。
另外,馬傑偉表示,過去的研究把對中國的認同感分成「文化中國」、「政治中國」等,近年港人意識到香港與中國的政治差距愈來愈大,故會更想捍衛「香港人」身分。
(反修例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