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非華語學生入讀幼稚園時,難免因言語不通,溝通和學習出現困難。2016年推出、為期5年的「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花約2.37億元,安排大學專家做培訓,至今已培訓逾200名幼稚園校長和教師等。他們藉計劃學到視覺提示等教學技巧,又在課堂加入角色扮演學習活動,加快非華語學生學中文效率。 校長:學生被動退縮變愛說話 語言是學習的重要媒介,葵涌富瑤幼稚園教師梁凱欣表示,教授過有10名非華語生的班別,初時曾以圖片輔助教學,但成效不佳,感到氣餒,「拿茯G事書,教師有教師講,他們則用自己母語溝通」;其後2018年通過參加「賽馬會友趣學中文」計劃,每星期接受香港大學專家培訓,得知非華語學生需要很多示範、動作和視覺提示,舉例「教食物,便會設計一些廚房角落,讓他們角色扮演,有小朋友扮廚師,有小朋友扮客人」,成功提升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速度;計劃亦讓多元文化教學助理入班,提供少數族裔語言翻譯,加強溝通。 計劃同時提供18套中文圖書,每套圖書雖是同一故事,但按不同學習目標設3個難度,該校校長江山嬌表示,全校38名學生中有24個是非華語學生,有感參加計劃後非華語學生進步很快,「(以往非華語學生)跟我們溝通上沒那麼容易,似乎在班中是較被動和退縮,但這班小朋友就是很有自信和很愛和人說話」。 中學「適異教學法」 分組教學增課堂助理 另外,賽馬會「校本多元」計劃花逾7400萬元,在學校推動適異教學法,計劃實驗學校香港紅卍字會大埔卍慈中學的中一及中二級,有約五成學生有特殊教育需要,該校將學生每個學科的能力分為3組,由學習能力較高的A組,至被評定有特殊學習需要的C組,再按能力配以不同程度的教材和評估,同時於每班增設一名課堂學習支援助理。助理之一司徒禎曾於教學期間,發現有學生每逢作文便伏在桌上,經介入了解到他有嚴重讀寫障礙,為他提供讀屏等支援,提升學習進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