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有別於露台,「騎樓」除可遮蔭,亦有「兩隻腳」,即麻石柱,立於唐樓前面,形成特色的公共空間。市建局表示,會保留上海街唐樓群的13支麻石柱,並將地磚重置於戶外綠化空間的圍牆。有學者冀活化後保留在「騎樓」底下逛街的氛圍,但有保育團體批評只留「騎樓」是「大三巴」式保育,未能留住唐樓群的靈魂。 13支麻石柱依舊 市建局表示,除了保留10幢戰前唐樓面向上海街的「騎樓」建築部分,包括13支麻石柱,亦保留部分磚牆,以及木窗、木拱門等建築特徵,又把地磚重置於3樓戶外綠化空間的圍牆,以呈現昔日建築特色;獲全幢保留的兩幢唐樓則重塑內媦茠O及窄長樓梯,並建造新結構柱,增加承重力。 學者:保留騎樓下逛街感最重要 港大建築保育學部主任李浩然於項目初期協助市建局研究項目的保育價值,他認為最重要保留在「騎樓」底下的逛街感覺,又稱面向康樂街的部分有改建甚至僭建,故同意「留前不留後」,這亦能增加活化後的實用面積。 昔日上海街的唐樓群「下舖上居」,售賣窗框、油漆、五金等建材。全民保育行動發起人袁智仁認為,只留「騎樓」是「大三巴」式保育,難重現昔日「建材街」的特色,「前面是戰前唐樓模樣,後面新簇簇,只留驅殼,未留靈魂」。市建局正做「油旺」研究,他擔心戰後唐樓將被拆,「在今次個案,1960年代(興建)的被拆,哪日後會否整個油麻地被拆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