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浸會大學香港有機資源中心,去年9至11月期間抽查市面60個菜心、白菜及莧菜樣本,發現其中1個本地自稱有機莧菜的「氯氰菊酯」殘餘含量,超出本港標準一倍。中心亦調查547個菜檔,發現4個菜檔展示無效有機認證證書,中心已交由海關跟進。 調查結果顯示,60個樣本均不含重金屬污染。以本港標準共23個樣本驗出含除害劑殘餘,包括一款內地有機樣本、5款本地或內地自稱有機樣本,以及17款本地或內地常規樣本。當中購自樂富街市的本地自稱有機莧菜,「氯氰菊酯」殘餘含量超出本港標準(2毫克每公斤)的一倍;購自楊屋道街市的內地常規菜心及士美非路街市的本地常規莧菜,所含「敵百蟲」殘餘含量分別超出香港標準(0.1毫克每公斤)0.1倍及達本港標準上限。 法例未定義「有機」 侵大促立法 中心總監黃煥忠稱,以該款超標一倍的本地自稱有機莧菜為例,成人每日要進食0.6斤才超出世衛標準,一般食用情G下健康風險仍算低。但他說,現行法例未有為「有機」定義,即使發現懷疑冒充的有機產品,海關亦難據《商品說明條例》執法,中心促請政府盡快立法保障市民。他又建議市民謹慎選擇蔬菜,避免偏食,烹調前先用清水}洗及浸泡不少於半小時。 漁署:立法未必有正面作用 另外,去年取得認證或聲稱有機的菜檔均較前年下跌。中心調查547個菜檔,發現有1個菜檔展示無效的證書副本、3個菜檔展示已過期證書。對於有部分自稱有機菜驗出殘餘農藥,漁護署長梁肇輝昨說,留意到內地有機菜被驗出含殘餘農藥,但只佔小數,需跟進其是否受環境污染或其他因素導致。 對於有聲音指應立法規管有機產品,他說,本港現時有機產品市場仍算小,若立法對整個行業及市場發展未必有正面作用,故署方同意數年前的顧問研究建議,加強宣傳教育工作,適時會再檢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