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訐】香港去年本地爆發登革熱致29人感染,食環署年初由荷蘭引入新型滅蚊器,這個外表如半掩水桶、價值數百元的滅蚊器,內有乾坤,桶內有可令「蚊BB」無法長大、成蚊沾染後約3日內死亡的「神奇藥粉」,藥粉更會依附在產卵蚊子的腳上,隨其飛行及再產卵時散落四周水窪,「傳染」其他蚊子,幾乎做到「零人力」滅蚊。不過,食環署最快本年底始完成本地實地測試,今年雨季蚊患高峰暫未能應用。 藥沾蚊腳 帶到其他水源「播毒」 新型捕蚊器外形如水桶,內有一個裝蚨籅滲B台。在水桶倒入約3至4升水,浮台會在水面浮起,藥粉則撒在浮台的網上。捕蚊器的「殺手寣v是藥粉,當成蚊在捕蚊器內的網上產卵時,它的腳和蟲卵都會沾上藥粉。藥粉有兩種成分,一是名為「m丙醚」的生長調節劑,能擾亂幼蟲生長,當幼蟲沾上「m丙醚」,就不能孵化成為成蚊;另一種成分是真菌,當成蚊沾上真菌,就會在約3天內死亡。 食環署防治蟲鼠主任主管李明偉表示,此捕蚊器利用蚊會在不同地方積水產卵的特色,沾在蚊腳上的藥粉,可由蚊帶到其他水源。他說,年初食環署巳在實驗室內測試此捕蚊器,證實能防止幼蟲孵化成蚊及令成蚊死亡,下月開始會在兩三個偏僻地點實地試用,預計最快今年底完成測試。對於新型捕蚊器未能於今年夏季、即蚊患高峰期實際應用,李明偉強調,新型捕蚊器屬輔助滅蚊工具,痡`措施如灑蚊油、霧化滅蚊處理方法仍會繼續。 偏僻地點應用 專家指大省人力 李明偉又稱,「m丙醚」屬除蟲劑,去年才在香港註冊,有低毒性,但由於成蚊傳播的劑量小,不會影響人類及其他動物。 香港殺蟲業協會會長蔡炳然表示,此技術才推出不久,未能評論實效。但他說按其原理,這是一個理想的捕蚊器,治標又治本。他解釋,如捕蚊器應用於人煙罕至的偏僻地點,「慳好多人力」,靠成蚊就可將藥粉散播於不同水源。 不過,醫學期刊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前年發表有關「呲丙醚」用於社區控制登革熱成效的研究文章,稱「呲丙醚」雖然有效控制幼蟲及成蚊,但在控制人類感染登革熱個案的效用上,未有定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