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每年出版的香港年報,近年銷量不斷下跌,2017年年報印刷近2200本,銷量跌至115本。負責出版的政府新聞處表示,正檢討是否繼續製作,暫未有定案;至於最新的《香港2018》,將於下半年出版。有學者認為年報以官方角度記載香港全年大事,內容雖難免有遺漏,但有存在價值,應繼續製作電子版本,由於篇幅不受限制,可記載更多資訊,提升參考價值。
明報記者 馬耀森
政府新聞處表示,政府正籌備最新一期年報《香港2018》,至於明年是否繼續出版,新聞處無正面回應,只稱「政府正就如何更有效及適時地發放政府資訊,包括年報的製作,進行檢討」。資料顯示,年報銷量持續下跌,以中文版為例,2017版售出115本,僅及印刷量約5%,售價308元。
新聞處稱,年報除了公開售賣,亦會分發予政府各政策局及部門、行政會議、立法會、政府駐內地及海外辦事處,以及圖書館等。
出版逾70年 早期只發行英文版
年報由政府新聞處出版,回顧過去一年大事,由1946年起出版,至今逾70年,早期只發行英文版本,1971年出版的《香港1970》才首次同時發行中英文版本。現時在網上的政府書店只可買到1999至2017年的年報,網上電子版本則由1997年至2017年免費供市民閱覽。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蘇鑰機認為,現時市民隨時可上網獲得即時資訊,年報的資料變得「不合時宜」,不過他認為年報是官方唯一回顧全港大事的平台,數據來自統計處等,可信度較高,至少應保留電子版本,不應取消。
學者倡改革電子版 增參考價值
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表示,年報以官方角度記載香港大事,難免有遺漏,加上內容不夠詳盡,近年蒐集資料已甚少翻閱,若停止出版印刷版不感可惜,認同應保留電子版本,但要改革,例如加入更多內容,提升參考價值。
未售出年報 新聞處未交代去向
至於未能出售的年報,新聞處未有交代去向。審計署曾於2013年發表報告,批評新聞處的存倉刊物,當中25%為過時存貨,若能及時申請註銷,料每年可節省90萬元倉租。
年報內容分成210多個章節,包括經濟、政治、就業、運輸及衛生等,近年加入創新和科技、但刪去漁農業和礦產。政府近年有為年報製作應用程式,立法會文件顯示,政府花了21.5萬元製作《香港2012》的應用程式,程式2014年下架,當時有1233次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