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30年前的今天,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逝世,那時李鎮洲是個舞台劇演員,不知胡耀邦是誰,後來內地民眾於天安門廣場聚集悼念胡耀邦,繼而演變成的六四事件成為他心中一道傷痕。每年支聯會辦燭光晚會大喊平反六四,他卻討厭「行禮如儀」,反問「該是誰平反誰?」李形容專制政權無資格平反無罪的學生,他只想各人可守住自己心中燭光。
明報記者 羅嘉凝
李鎮洲很擔心訪問場地曝光,怕會連累借出場地的機構。雖然他沒被騷擾過,但2015年的「銅鑼灣書店事件」震撼了他,所以他想秘密一些,以確保紀念1989年六四事件的10場舞台劇《5月35日》,於今年5月至7月能順利演出,而該劇本月中會開始綵排。
回到1989年時,李鎮洲30歲,是中英劇團演員,和不少港人一樣,不太留意內地事、不知胡耀邦,後來內地民眾悼念胡耀邦的活動演變成大型示威,本港鋪天蓋地的新聞報道讓他愈發關心天安門廣場情G。他最難忘新聞播出北京市民阻截軍車入城一幕,市民掀起覆蓋軍車的帆布,向車內的軍人曉以大義,他認為那代表了民眾相信軍人亦有感情、會被勸服,他感覺到學生的熱情燒熱了世故的成年人。
共產倒台未成真 六四烙印永在心
李形容後來電視播出屠殺後片段,他的心情如坐過山車,經歷錯愕、傷心後變得憤怒,但心懷有盼望。那些年,東歐國家爆出連串政變,後來德國柏林圍牆倒下、蘇聯解體,他幻想過當時內地會爆發內戰、共產政權會倒台、六四會平反,「身為香港人都如此憤怒,吞不下這口氣,所以很自然會這個聯想」,可是幻想沒有成真,只有六四的畫面烙在他腦海中。
去年春天,他接到合作舞台劇《聖荷西謀殺案》的老拍檔、編劇莊梅岩的一通電話,莊寫了《5月35日》劇本,邀請他當導演,他二話不說就答應,當時他以為這是他們這些「死唔斷氣的人的緬懷之作」。劇本講述一對年邁夫婦唯一愛兒於30年前「死於不自然」,當兩老離死亡愈近,顧慮愈少,訂下目標於5月35日當天,堂堂正正去拜祭兒子。
「那為何要經常提起南京大屠殺?」
「如果我在1989年生了個孩子,那孩子現已30歲了。」他如此形容六四30周年這回事,卻說對此沒特別感覺。這30年讓多少紛飛的思緒沉澱,曾經的義憤填膺亦告平復,時間拉遠人們與歷史之間的距離,愈來愈多人問「六四關我何事?」連立法會議員也問為何老是提起六四,他就反問:「那為何要經常提起南京大屠殺?」
但李鎮洲不喜歡每年到維園唱歌「行禮如儀」,從不知哪年開始已缺席六四燭光晚會。漸漸聽到別人說要平反六四,他反問:「學生根本無錯,為何要平反?那該是誰平反誰?若那專制政權去平反你,即是你承認了它,它無資格!」今年他選擇參加「六四舞台」,因為即使每年演出同樣題材的舞台劇,但不同人的創作與觀點各異,認為舞台演出就不是行禮如儀。
拒行禮如儀唱歌 盼守心中燭火
六四於他而言是一道「傷痕」,有了這傷痕,看2014年雨傘運動,他已沒有30年前那份盼望,因他深知管治力量太強、抗爭代價太大,政權與民主力量不對等,他只當個默默支持的旁觀者。展望六四40周年,他相信遺忘或無知的人將更多,情G將更壞,「時間是一種很大的力量,它可}淡記憶,有人有意無意要洗去或歪曲這段記憶的力量亦很大,我們的力量相對微弱,只能守住自己心堛漱@點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