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將8個供應選項列為優先,餘下10個選項的優次則較低,但建議政府長遠可按實際情G考慮是否作進一步研究,唯一被「剔走」的選項是「填平部分船灣淡水湖」,小組指大多市民不表認同,水務諮詢委員會亦強烈反對,認為潛在影響及風險甚多。至於電話調查中獲逾半支持度的「鄉村式發展」地帶(俗稱丁屋土地)增發展密度,土地小組主席黃遠輝解釋質化意見相對少,難以優先推行。 剔走「填平部分船灣淡水湖」 早前有人建議填平船灣淡水湖約600公頃,以發展「船灣新市鎮」,稱可提供30萬個單位,供80萬至120萬人居住,淡水湖其餘面積可作公共空間和儲水之用,最終在問卷和電話調查中分別僅獲16%和23%支持度,大部分質化意見亦反對,關注會否污染食水。小組因此不建議採納此選項,是唯一被放棄的選項,認為除反對聲音大,亦涉高昂成本。 電話調查54%支持增丁地發展密度 至於增加「丁地」的發展密度,雖然在問卷和電話調查中分別獲45%和54%支持度,但報告指任何涉及丁屋政策的建議關乎一系列法律、規劃、房屋、環境、文化歷史等問題,必須小心處理,加上土地發展潛力不大,故難優先推行。黃遠輝解釋,雖然有54%支持度(電話調查),但質化意見不多,無法確立優先發展與否,「只有1700條(質化)意見,相比其他(選頂)以萬計(質化意見)是不同」。 小組去年向特首提交的初步觀察資料中,5個選項被指討論較多,包括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惟該選項最終不被建議優先推行。報告指相關支持度明顯較低,意見亦以原則性反對為主,小組建議政府參考房協研究結果,並通盤考慮可否制訂切實可行的補償機制。 港大研究中心所作的意見分析分「量化」及「質化」兩方面。質化分析涵蓋問卷及電話調查外所有書面(68,300份)及口述意見,亦包括媒體報道和論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