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報告除提出「3+5」方案,建議政府優先研究8個土地供應選項,亦向政府拋下五大建議,提及政府應突破現有框架,制訂持續造地機制,包括由每約10年檢討一次全港發展策略,改為更頻密檢視土地供求狀G,短缺時作「預警」,以及引入私人市場力量,加快造地。小組主席黃遠輝認為,應由跨部門高層次的方式督導土地供應工作。 更頻密檢視供應 增數據透明 報告以「麵包」和「麵粉」作比喻,指造地情G前車可鑑,由1995至2005年增加6000公頃已發展土地,銳減至2005至2015年僅增400公頃,當社會發現需要房屋、社區設施(麵包)時,才發覺土地(麵粉)不足,是為時已晚,故認為政府必須制訂完善及持續的土地供應機制,當中應包括幾個元素,例如持續造地、定期及更頻密地更新和檢視整體土地供求情G,短缺時向社會發出「預警」,又可考慮設立數據資料庫,提高土地供求資料的透明度,並應突破現有框架,考慮成立專責統籌及處理大型開發項目的架構,或引入市場力量等。 小組亦支持以「創造容量」方式規劃運輸基建,以基建先行,指政府推展這概念時需突破現有思維,除按傳統方程式計算基建的回報率,同時亦應考慮基建對整體社會及經濟的效益,並應盡快推展已規劃的大型交通基建,以釋放該區的土地潛力。 指公私營合作須公開公平 獨立把關 此外,小組就推展各個優先選項時,亦列出多項政府應注意或小心處理的難題。以發展新界私人農地為例,小組建議政府引入一套公開、公平及透明的公私營合作機制,政府不一定需設立額外的法定機構,但需確保負責把關的機構是獨立於政府、有足夠的代表性及透明度,以釋除公眾對「官商勾結」的疑慮。 黃遠輝:這是一份整全的報告 黃遠輝認為「這是一份整全的報告」,又指土地供應策略應由高層次架構持續督導,例如跨部門方式,並恆常檢視本港土地供求情G,又建議政府設立獨立機制,決定使用什麼模式和原則推動公私營合作。他又引述昨會見特首林鄭月娥時,林太稱已就房屋政策做了一系列可調整的措施,目前只是欠缺「麵粉」去配合整體的房屋政策。 本研社憂土建會難履行土地組建議 《施政報告》提出「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發展新界私人農地,在公私營合作上,交由「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土建會)」把關,考慮發展商提交的方案。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認為,這與土地小組報告的建議有很大落差,「土建會的透明度和獨立性比城規會還要低,能否履行土地小組的建議存在很大疑問」。 明報記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