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走進施太的家,客廳牆壁懸掛荇藅y與生日快樂的字樣,施太喜孜孜地解釋,剛為寄養孩子辦生日會。50多年前,貧困父母將她交鄰居照料,契父母無私養育,使她感動至今。今天她成為緊急寄養家庭家長,16年間照顧93名兒童,為他們提供一個短暫的家。她從不介意孩子來歷,深愛每一人,也提醒子女「要當他們是一分子」。她也期待迎接首個目標——第100個寄養孩子。
明報記者 陳柔雅
50多歲的施太育有兩子一女,透過香港家庭福利會成為寄養家長,源於昔日有感女兒太文靜,盼找小孩陪伴她。這個念頭卻改變一生。
「你問我哪個(孩子)最深刻,其實我每個記得」,她數得出各人苦G,有人遭遺棄,有人被父母虐待,部分孩子面對情緒、暴力、自閉症等問題。每當有孩子到臨,她從不先查問身世,讓他們放下防備,慢慢融入。她常向子女強調要有同理心與一視同仁,「要當他們是一分子」。
教少年與生母溝通 改善關係
曾有一名成績甚佳的少年,母親要求很高,常阻止他踢足球,兩人關係惡劣,少年更持武器打架。少年來到施太的家,致電母親時粗口橫飛,但掛電話後會流淚,施太站在遠處傾聽,不會批判他,慢慢才教導他學習與母親溝通。另邊廂,她主動勸少年母親,「像煮飯,要慢慢浸,慢慢煮」,育兒需要時間與忍耐,她說家長望子成龍,但總不能要求過高,否則只會傷害親子關係。後來兩母子關係終改善。
她照顧過最年幼的是遭遺棄、僅3日大的初生嬰。她得悉後立即答應,「好像坐月」,全靠家人補位,丈夫買菜,子女替嬰兒換尿片,成為寄養家庭也令一家凝聚力更強。
女耳濡目染投身幼教界
回首,施太兒時也是由另一家人照顧。當年一家六口擠於7層徙置大廈百呎斗室,父母經營鞋檔,無法應付照顧4個小孩,無奈將她與胞弟送到鄰居。施太跟隨契爺姓氏,升中時翻看出世紙,始知身世,但明白父母難處,沒怨恨他們。
在工廠打工的契父母生活貧苦,雖無血緣關係,但視小妮子如己出。他們煮牛肉粥,永遠把牛肉留給她;當她出嫁,窮盡積蓄,也堅持送她龍鳳鐲。「即使在很惡劣的環境,他們仍給我最好的事物」,重提往事,她仍觸動,「他們無怨無悔,我不夠他們萬分之一」。
「他們完全不當我是外人,我現在做回他們做的事」,施太無私付出也影響女兒穎琛。21歲的穎琛從小目睹其他小孩的不幸,意會幸福非必然,陪伴其他孩子成長,她學會換尿片、餵奶,也注意言行舉止,主動分享食物,以身作則。有孩子劃花電視機,但母親未有即時責怪,令穎琛學懂忍耐與同理心。耳濡目染下,她投身幼兒教育界,曾任幼稚園教師,現轉當遊戲小組導師,繼續進修,盼幫助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說蚖/荂A施太電話鈴聲響起,蚇o琛到學校接寄養小孩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