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祈禱室內,十字架後透出柔光,袁天佑低下頭,雙手互握,似在禱告。突然他從褲袋中掏出手機,敲敲屏幕,回覆短訊,他時刻在線。在教會工作38年,他推動教會融入社區、參與社會事,兩年前,他退休了,完全不沾手教會運作,讓其他教友掌權。但他沒停止牧養,只是拐進了網絡世界,撰文針砭時事,非建制陣營叫他為立法會九龍西補選站台,他即時拒絕。他說,兩名候選人「已60多歲了,要知所進退」,讓位予泛民新一輩,「真是蜀中無大將?我相信你愈肯退,愈能夠培養青年上場」。
文:羅嘉凝 圖:鄧宗弘
67歲的袁天佑,1970年代大學畢業,當過一年教師後修讀神學,1978年入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任牧師,至兩年前退休。他原本不欲再在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受訪,因他不再是該堂堂主,免得有人以為他捨不得,但他的身影在2003至2016年這段激盪歲月,長久與香港堂重疊,一同烙下歷史性的畫面,一下子分不開了。
祈求香港不再撕裂 「首要政府肯聽民意」
他大半生人在教會度過,但自覺不「離地」,因為教會就是社會縮影。基督教協進會發起聯署反「明日大嶼」填海,他有份參與,上周日更與太太遊行。政府近年DQ多名立法會議員、一批批年輕抗爭者被送入獄,持續挑撥市民情緒,他在禱告中有記念,但他最常祈求本港不再撕裂,「社會不和諧,政府舉步維艱,但要和諧,首先要政府肯聽民意」。
這是經驗之談。2004年七一遊行當天,他打開教會大門派水,有教友追究,他耐心解釋錢是私人籌回來;2009年豬流感肆虐,附近酒店封7天,他借香港堂予警察做臨時指揮中心,教友怕被傳染,他說那些警察只在酒店外巡邏;2014年9月28日佔中爆發,警方施放87枚催淚彈,他讓佔領者跑進香港堂,有教友反對他協助違法者,他說教會大門要為有需要的人打開。
每次經他溝通調撥,化戾氣為祥和,因此他說溝通是關鍵,不斷DQ只會深化敵對。他的小兒子袁健恩一度被傳是游蕙禎的Plan B,他說「得啖笑」,因為深知兒子向來無意參選,只是他與游蕙禎、周庭識於雨傘運動時,有時兩人更會到袁府食飯。對於外人指罵,他與太太已習慣。
嘆息青年喊移民 「港前景確有些灰暗」
兒子不會參選的另一個原因,是他有英國國籍。他說兒子雖無意移民,但亦無理由放棄英籍。早年,青年嚷?要移民,他會勸兒子留港建設;但今日再有青年要移民,他只會嘆息,祝福他,因為他明白那種失望,「我會說這是明智的,因為香港前景的確有些灰暗」。
他一早握有居英權,卻從沒想過離開,因為六四鎮壓那年,他身在英國伯明翰進修神學,一腔悲憤跑到倫敦中國大使館示威,「那時覺得一定要回港,希望香港有民主」。
民主路遙,走了29年,泛民找他為九西補選站台,他斷言拒絕。提起這場補選,他唉聲連連。泛民那邊的李卓人和馮檢基,一人在六四時帶捐款上京被捉,一人那時已是民協主席,如今兩人皆年過六十,同輩的袁天佑盼他們退下火線,「你能力再高,都有死的一天,你霸得多久?難道你兩年後還要選?」
引聖經「作眾人的用人」贈泛民
說泛民無新星,較激進的紛紛被DQ,他說只要老一輩肯讓位,自然會有第二梯隊上來。「大家經常講『今日的年輕人是明日社會的棟樑』,大佬!今日年輕人是今日社會支柱,應該多給予鼓勵,年輕人應拿起管理香港的責任。你經常話明天,那就死了,明日他們被人勞化了、送去坐監了、被DQ了、變得唯利是圖了。等明天,等不到好事。」
訪問翌日袁天佑在網上貼文,寫牧師只是催化劑,旨在推動其他教徒事奉。文章最後一段引經文,似乎放諸牧師或政治人物亦合宜:一是馬可福音9章35節:「若有人願意為首,他要作眾人之後,作眾人的用人」;另一句是約翰福音12章24節:「一粒麥子……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問他送哪句給泛民?他說前句。或許,他不想兩人會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