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東漢《說文解字》說玉代表五種德行——仁、義、智、勇、潔,可見玉早被視為美好之物。小說《紅樓夢》中,更幻想女媧煉石補天時沒用上的最後一塊石頭,變成有靈性的「通靈寶玉」,故事主角賈寶玉就是含茬o塊美玉出生,因此獲萬千寵愛。玉既珍貴又受重視,不單因為其價值,還在於它的象徵意義。
平安之祝福
玉孕育於大自然,不少人認為玉吸收了天地靈氣而能辟邪、保平安。在孩子出生或成長期間,長輩喜歡送玉鐲或以玉製成的「平安扣」給孩子,寄意「希望孩子平平安安長大」,包含對孩子的祝福。有趣的是,人們佩戴玉飾後,很少像其他飾品一樣為潮流而更換款式,因為傳統文化認為人與玉之間會相互影響,香港玉器商會會長羅志光(圓圖)說:「有說『人養玉、玉養人』,長期佩戴,人身上的油脂會影響玉的色澤,玉會變得更為柔潤,更美麗耐看。」有些人更會將玉飾代代相傳。
顯示權高位重
羅志光說玉在古時有實用價值,我們常見古裝劇中的男性拇指套上玉扳指(又稱玉韘,韘粵音「涉」),這不是玉戒指,而是古時男子射箭時用來保護手指的小工具。玉扳指一般是有能力、有一定身分的男子才用得上,羅志光補充:「最初只有皇帝才能擁有玉,因此玉也是身分地位的象徵。」不少代表權力及地位的物品皆是玉製,例如皇帝用的印章玉璽、令牌等。清代乾隆帝是有名的「玉癡」,有指他寫了800多首詠玉詩,其中一首就是《詠玉韘》。
■知多點
寧為玉碎,不作瓦全
此成語出自《北齊書?元景安傳》,原句是「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意思是寧願做美好的玉器被打碎,也不要做價值低的瓦片以得保全,引申指情願為保自己人格而死,也不會扭曲本性而活。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已說玉是有德行之物,到了東漢的《說文解字》,解說「玉」字時便整理成「五德」:
◆智
玉的聲音既清脆又能傳至遠方,就像有「智」慧、有遠見的君子,聲名遠播
◆義
玉通透,從外表紋理就能知道內在,表埵p一,就像內心清明、公正有「義」的君子
◆仁
玉的顏色溫和有光澤,就像有「仁」愛之心的君子般溫和
◆勇
玉是硬物,不能彎曲,就像有「勇」氣不妥協的君子
◆潔
玉若斷開,斷口不鋒利不會傷到人,就像會自我約束、「潔」身自愛的君子
[智叻中文Smarties' 第3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