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進食未煮熟的淡水魚可感染中華肝吸蟲,該寄生蟲外表扁平,呈樹葉狀,體長約11至20毫米,寬約3至5毫米,以囊狀幼蟲形態寄生在魚肉內,可能在人體存活20至25年。幼蟲進入腸道後,約7至10小時內會經由總膽管移行至肝內的小膽管內,4周後即發育成熟開始產卵,卵會隨膽汁流入十二指腸與糞便一起排出宿主體外。 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月發表研究,顯示中山市兩個社區532名居民糞便樣本,18%樣本對中華肝吸蟲卵測試呈陽性反應,當中男性與長者感染率較高。本港食物安全中心則稱,粗略估計本港腸道寄生蟲感染逾八成是中華肝吸蟲所致。 感染中華肝吸蟲的徵狀因數量而異,據台灣疾病管制署,感染少於100條徵狀不明顯;感染少於1000條則會發燒、食慾不振、腹痛等;如感染1000至2.5萬條則可能出現肝腫大、腹瀉及黃疸等症狀,嚴重者可致命。 肝臟長期重複感染會導致肝硬化或膽結石等,繼而較易出現膽管癌,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把中華肝吸蟲列為「會令人患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