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停止資助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UNRWA)的決定,延續了現屆政府親近以色列強硬派和要求巴勒斯坦人屈服的政策取向(例如是將駐以大使館遷至耶路撒冷)。分析警告,失去援助的巴人固然是大輸家,但美國和以色列也未必得益,可能出現「三輸」局面。 巴勒斯坦問題其一難解之處,在於以色列立國戰爭引發的難民潮為時已久,這些年來那些原本逃離的巴人早已兒孫滿堂,故「巴人回歸」的問題已不只是轉移原來的難民,而是500萬名涉及多達4代的巴勒斯坦人。 以巴和議料難成 作「破壞性重置」 官員明言認為華府以削減巴人資助作要脅籌碼,欲迫使巴人同意白宮提出、卻大致貼近以色列觀點的和平協議。事後背後有不同內幕說法流傳,有些指是特朗普女婿庫什納及其團隊認為巴人領導層受到恫嚇後可被白宮予取予求,但專家少有認可;另一說法認為庫什納團隊更為現實主義,預視了特朗普不可能達成以巴雙方的「世紀協議」,但至少對美國中東外交政策界限的理解——包括和議應是如何——作出「破壞性重置」;最後一個說法則認為特朗普政府意在中期選舉,向親以色列的福音派勢力示好求票。 無論華府新招背後有何盤算,英國《衛報》指最終可能造成三方皆輸。關鍵在於上述任何解讀都漠視了巴勒斯坦政治運作的驅動力量,以及那如何與安全問題息息相關。對華府而言,其自詡的「誠實中間人」(honest broker)的角色淪為笑話,影響所及不止現屆政府,大大影響美國外交信用。但除了人道危機,巴人地區動盪重演的風險是最為明顯,特朗普的中東政策或造成危險真空,以巴雙方都難免受牽動。(衛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