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加入創業 推種子基金 資助學生校友 鼓勵教育科技創新
【明報專訊】培育教師的香港教育大學也加入「創業」元素,首推「教育與社會企業家基金」,為學生及校友提供最高12萬元種子基金,鼓勵以教育科技、教育創新和社會創新為主題的創業。該校知識轉移辦公室發言人表示,教育知識亦不局限在學校發揮,可以有多種形式,如社會創新。
明報記者 林穎茵
教大﹕不少研究可商品化
政府大力推動創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亦將把「研究影響力」納入多個研究資助計劃的評審準則,以鼓勵更多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應用。教大研究與發展事務處知識轉移辦公室助理項目經理關學明表示,教育及研究以外,知識轉移同樣受重視,教大雖以人文學科為主,亦有不少研究可商品化,例如專門為特殊學習開發的教材、學生表現評估系統、電子學習平台等。因此,去年底已開始計劃「教育與社會企業家基金」,期望有志創業的學生可以透過計劃,將知識付諸實踐,推動教育和社會創新。
教大雖為培育教師的地方,不過綜觀過去3年的就業數據,畢業後投身教育行業的學生平均只有35%,其他畢業生分散在各行各業,如從事商業、金融、社會工作等。關學明表示,是次計劃可以給學生有多個機會及出路,而教育知識亦不局限在學校發揮,可以有多種形式,如社會創新。
指導寫商業計劃 企業家形象包裝
不過,教大並沒有商學院,學生甚少有商業知識,而教師的訓練亦與企業家有一定分別。關學明說,為彌補不足,是次計劃包括多個工作坊及訓練,指導學生寫商業計劃、重新包裝學生的形象成企業家等,又會邀請有創業經驗的導師及投資者作諮詢顧問。
津中議會﹕教大應以教育專業為首位
香港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潘淑嫻認為,教師有創新精神是好事,可以豐富視野。不過,對於教大推出的種子基金,她不予置評,只稱院校的安排是「無可厚非、可以理解」。她認為入讀教大的學生大多有志於教育而非創業,教大應以教育專業為首位,「主客要分清」,以培訓出良師。
團隊最高可獲12萬元
「教育與社會企業家基金」是教大首個創新創業基金計劃,鼓勵學生和校友與不同界別合作,組成團隊,以教育科技、教育創新和社會創新為主題創業。每個團隊最高可獲12萬元種子基金,目前正接受申請,經過一輪訓練後,明年3月將公布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