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美貿易戰開打,全球都已做好心理準備,匯債商品反應平靜,股市再次「V形反彈」。獨立分析員張兆聰指出﹐貿易戰對中國經濟影響不大,因為中國淨出口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不足2%,再加上中國大部分進口都是用於支持出口,例如芯片和原油等,大量出口商又是外資,中國政府在字埵瘨﹞]顯示出不太擔心。但宏觀數字往往從純統計學角度出發,數字本身的意義相對有限,華南美國商會則提供一些完全不同的數字。 該商會每年都會發表年度白皮書,今年就指出,「在中國工業部門中,全部外資企業/外國附屬公司在銷售額、資產、就業和增加值(GDP貢獻)中的佔比均超過20%。鑑於工業部門在中國經濟中仍佔一半的比重,外資工業企業/附屬就佔了中國GDP的10%,在2016年相當於1.1萬億美元。若計及帶動周邊及整條供應鏈的貢獻,是創造了中國約33%的GDP和27%的就業。」 商會會長哈利(Harley Seyedin)表示,90%的上海高科技產品是由外資企業生產,佔中國經濟很大部分,任何增加材料和產品成本的行動,不論是出口還是進口,都將會傷害市場。他估計,美國企業的生產線可能會撤出中國,把投資轉移到世界其他地方,例如寮國、柬埔寨、越南、印尼、印度和馬來西亞,以防捲入中美貿易摩擦。 張兆聰翻查過去數年的白皮書,發現在華美國企業對於中國,尤其是華南、廣州的營商環境普遍感滿意,並且不斷加大投資力度,中國幾乎都是投資的首選地點,亦是跨國公司最重要的市場,絕非中國崩潰論的支持者。但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面對關稅威脅,外資企業一定會積極將產能從中國分散至東南亞地區。從宏觀角度看,貿易戰一時三刻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假如外資生產線都大舉撤離,對中國的工業生產、出口、就業以至轉型升級才是最致命的影響。 張兆聰指出﹐由年初至今,美國政府先是以稅改吸引美企海外資金大舉回流,再以增加財赤配合聯儲局退市去抽乾離岸美元流動性,兩個舉動均對中國和新興市場構成很大壓力。現在更正式發動貿易戰,重塑全球供應鏈,迫使外資工業企業生產線遷出中國,同時又跟歐盟就汽車關稅談判成功,美日也會進行商討,中國欲聯合其他國家聲討,甚至對付美國的基礎也消失。現在看來,美國是有全盤部署去對付中國。
|
|
|